与会代表发言
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徐洁 汪泽栋/摄)创新社会治理,实质上就是要激发社会活力,形成多元、合作、平等、协商的治理主体架构,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多元治理。
作为民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我市于去年通过中期验收,形成了基于此项工作的“黄石经验”,但是仍存在问题与不足。
“补短板”才能迈向高水平,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新华认为,以城市社区治理和农村治理为重点,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25日,市政协开展本年度第二次月度协商,聚焦社会管理,补齐治理短板。
完善治理体系
分析黄石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基层治理角色错位,依法治理亟需加强。王新华指出,关键的对策就是要健全“十大体系”,即健全多元化治理体系、健全科学决策体系、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健全矛盾化解体系、健全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等。
对此,市政协常委、西塞山区政府副区长赵秋英认为,党建引领基层发展,党员分布在社会各个层面,要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化解矛盾的阵地作用,较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不安全、不稳定因素。通过建强基层党建阵地,实施党员积分制等途径,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
关注社会安全,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创新社会治理,建立新的社会运行秩序。市政协常委、湖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黄石港区政协副主席黄本莲提出,建立畅通有序的基层群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以及调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的综合协调机制。
因此,她认为,要以恢复司法所建制为契机,健全完善城区、片区、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强化工作预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信息化与网格化是抓手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活动由传统方式向网络化迁移,影响着全市社会治理方式。市政协委员、大冶市法制办主任姚海军认为,实施大数据实时共享,对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电子证照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基础信息项,通过在共享平台上集中建设或通过接入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及时更新,在部门间实现无条件共享,实现集约高效运行。
“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可在全市推广,促进政务网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姚海军创新性提出,运用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动。
市政委委员、西塞山区飞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丽霞表示,一方面,要健全城区四级“社管”平台。建立片区级平台,填补片区对社区的平台管理的空白,规范统一平台各类数据的统计口径,切实发挥“社管”平台的指挥监督功能。另一方面,定期对网格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网格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
推进多元共治
作为西塞山区牧羊湖片区副主任,市政协委员吴宇充分了解物业对社区的重要性,她建议,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之中,把以往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两张皮”变为“一盘棋”,完善由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互融互通”的治理机制。实行居委会和物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物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整个纳入到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中来。
随着小区的完善,居民维权意识的提高,除了居委会、物业,越来越多的小区自发成立业主委员会。
2014年底,天方百花园小区就以全民投票的方式,选举了业主委员会成员,提升了自我治理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业委会总数达到192个。
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秘书长王晓丰建议,把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以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社区治理专业化队伍统筹管理。发挥“三方联动”机制作用,增强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合力,鼓励“两委”委员兼任业主委员会委员。
同时,社会组织在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区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市政协委员、湖北易圣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张承俊提出,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能够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智慧和活力,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目前,全市社会组织达到了2293家,其中,仅公益慈善类、公共服务类、社区自治类就有1573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建立包含专业管理人员、专职员工、社会志愿者等多层次人才队伍。增强公众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社会共治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