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詹钘/文 石勇/摄)
华新水泥:用质量打开市场
黄石市是老工业城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城市已经被挂上“资源枯竭”的头衔,资源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少粗放型、高排放的企业逐步被历史所淘汰出局时,也有部分企业通过积极思变、质量升级,立在了城市转型的潮头。
今天,我们走进质量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华新水泥和新冶钢,看看他们是如何走出一条质量转型之路的。
华新水泥黄石分公司厂区的中控室,整个水泥制作过程,全部在电脑的控制下进行。几个员工面对电脑,通过监控电脑数据来及时对料量的控制进行调整。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新技术在华新水泥得到迅速普及,企业转型也由此而发生。
做客户满意的产品
在华新水泥,产品是否合格,客户是否满意,是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的工作人员,不是卖卖水泥那么简单,必须要主动出击服务客户。”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黄石分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勇说,原来对外客户拜访,基本是营销部门在做,天天等着客户反馈意见。
但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家被要求每周都要直接上门,了解客户需求。
不过,作为水泥本身,华新水泥的质量已经非常好了。“其实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客户较看重的还是质量。”李勇举例子说,曾经,我市新兴管业原来使用的是其它品牌的水泥,但成品完工后,发现铸管内管壁会起灰。
由于铸管是用来做饮用水管,发现这个情况后,华新水泥和新兴铸管共同探讨研究,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本前提下,还要保证水泥内没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起灰。较终,华新为新兴铸管量身定做了适合铸管的水泥产品,打开了双方合作的大门。
正是因为质量过硬,华新做到了行业领先,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质量标杆”企业;“堡垒牌”商标被授予“国家著名商标”、产品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金奖”。
环保产业促企业转型
2017年1月9日,北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华新水泥的“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成果拿下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而此时,这项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发,已经走过了十多年。
十多年前,针对中国生活垃圾“成分复杂、热值低”的特性,华新水泥的研发团队利用水泥窑独有的高温、长流程与碱性环境特点,开始进行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实践。
经过近十年摸索后,华新水泥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技术和装备,取得了85项相关专利,涵盖市政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工业危废、污染土、漂浮物的5大处置平台。
目前,华新在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运行和在建的环保工厂共计25家,年处置废弃物能力超过500万吨,近三年已累计处置各类废弃物近400万吨。这项技术在实现大幅节能减排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十三五”期间,华新还将力争实现环保肥料处置能力3000万吨、环保业务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达到30%。
走出去让企业做大做强
其实,近年来,随着建材业的发展,全国大小水泥厂相继投产,竞争日益强烈。
“而走出去,确实是形势所迫。”李勇说,曾经水泥的销售半径可以到300公里,但现在由于水泥厂见缝插针,已经饱和到100公里的销售半径。
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只能不断地向外拓展,才能开辟属于自己的新的疆域。
2002年,华新走出黄石,在宜昌建设了华新首个异地水泥干法生产线。
2013年,华新走出国门,在塔吉克斯坦的家水泥工厂顺利建成投产。
2014年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华新与塔吉克斯坦政府签署了塔吉克二期和三期项目投资协议,其中,胡占德工厂已经于2016年4月份投产运行。
自华新落户塔吉克斯坦以来,至今已直接或间接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同时,由于质量和服务过硬,华新水泥产品迅速成为塔国水泥市场品牌,塔国中南部水泥基本自给,价格降低近一半。
目前,华新已经在全国10余省市,及塔吉克斯坦、柬埔寨两国拥有各类工厂140余家。
在短短十年之内,华新已经从一家年产能100万吨水泥的黄石本土企业发展成为集水泥、混凝土、骨料、环保处置、ECP工程、装备制造六大产业的大型综合建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