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升
5月20日,一个被许多年轻男女视为“节日”的日子。全国大冶籍的作家,将在这天从大冶出发前往郎溪县,在那里举行为期两天的“记住乡音·牵手郎溪”的采风活动。为了这次活动,两地的亲人再次联系,而这一次不再是“认亲”,而是“串门”。
说起郎溪,两年前有许多大冶人并不了解这个地方,而一次偶然重新牵起了大冶和郎溪的“红绳”。
亲人遇亲人断不了思念忘不掉亲情
2015年,从7月底开始到10月初,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本报安排专班三赴郎溪,推出10余个整版的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远在郎溪的老乡们,并规划出一条合理的“郎溪精品探亲游”路线。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将再次有幸踏上前往郎溪的路途,看看“亲人”们都有着怎样的变化。
时间一下退回到两年前的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六。由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举办的鄂东南首届“六月六”赛谱节在大冶阳光沙滩酒店举行。因为这个民间活动,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告诉了本报记者一段历史,太平天国期间大冶、阳新地区有几千人到安徽宣城的宣州、郎溪定居,目前至少有10万人会说大冶话。
这个消息经本报刊登后,引起了极大反响。本报社长卢圣虎及时召开专题会,要求继续和中华谱牒研究会联系,并多方联系郎溪当地政府和报社,了解大冶人在宣州、郎溪的情况。此后本报更策划推出了《郎溪行》系列报道,郎溪与大冶的故事由此展开。
前往郎溪的途中,报社的采访团队不止一次的在脑海里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可以挖掘?而真正到了郎溪后,前来迎接的郎溪友人,用一腔纯正的大冶话与我们交流时,一颗忐忑的心一下子落了地。
据了解,此次采风活动的站与当初采访团队采访的站是同一个地方,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两年过去了,记者依然记得湖滨村村委会、郎溪县政府、郎溪档案局、郎溪文化部门等相关单位对那次采访的大力支持。
2015年8月20日开始,本报连续推出10个整版的郎溪报道,一时间,600公里外的另一座“大冶城”成为大冶、郎溪的热点话题。
乡音对乡音舍不下故土割不断血脉
几天的采访下来,从较初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在郎溪发现了种种大冶的元素,当地人喜欢吃欢喜团、蒸糕,迎婚嫁娶都少不了。不过,诸如印子耙、高粱粑、糍粑、藕圆子、鱼丸子、豆腐丸子等等大冶的特色美食,在郎溪也再寻常不过。虽然到了600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但大家仿佛从没有离开过大冶。
而事实也是如此,郎溪的居民与大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家族之间彼此还往来密切,有的甚至在两地都有家,在湖滨村更是一条街有着十几户是大冶媳妇。
采访的期间,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不断呈现。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罗高坤是整个罗氏家族的较年长者。在他眼睛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他常常回黄石大冶这边走动,也负责着湖滨村罗氏与汪仁老家罗氏宗亲之间感情的维系。“不需要家乡发展得有多好,只需要家乡在面前,能看看家乡的山水和家乡的人就是我较大的念想。”这是当初采访时,罗高坤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
陈绪海是郎溪当地退休的历史老师,平时没事就和老伴一起在村里走走逛逛,晒晒太阳。本报《郎溪的“大冶元素”》相关报道刊发之后,勾起他对大冶老家堂兄弟陈绪和的思念。
而大冶这边的许多人,对于郎溪县更是心存向往与好奇,“两地如何进行互通有无?是不是可以组织大家去看看郎溪的大冶老乡?是不是可以开辟一条两地市民往来的旅游专线?”本报社长卢圣虎再次提出建议。
于是,有了随后的第二次郎溪之旅,本报采访团一行再赴郎溪,勘察大冶、郎溪两地旅游线路。实地勘察的天,我们与湖滨村村委会进行交流,他们对我们提出的计划十分满意;第二天,我们来到毕桥镇,了解这里的历史,记录村民信息,以便帮他们联系大冶亲戚;第三天,我们来到郎溪旅游局,探访当地原生态旅游景点。较终,意见达成一致,一条比较合理的“郎溪精品探亲游”路线新鲜出炉。
老乡见老乡诉不尽衷肠话不完乡愁
当采访团离开郎溪回到大冶,便开始了首批旅行团的准备工作。
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谋划,大冶赴郎溪首批探亲团于2015年9月18日顺利发团,本报记者也跟随着旅行团开始了第三次郎溪之旅。
到达郎溪之后,游客们与郎溪县的大冶人欢聚一堂,用熟悉的大冶话互诉衷肠,感受着当地老乡的热情好客和南漪湖畔的美丽风光。
“那里的人讲大冶话、讲感情、很好客,并且在那里找到了和我辈分一样的陈家人,估计我们同一个祖宗的机会很大。”坐在记者身旁的游客陈绪仪激动地说。
“这里值得一看,毕竟是老乡,而且他们非常客气,通过这种探亲旅游的方式可以增进两地友谊,推动姓氏之间的往来。”跟我们说起此行的感受,游客程功友感慨不已。
让大家大为感动的是,自首批探亲团顺利游玩郎溪之后,“十一”黄金周期间,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迎来了两批我市团体组织的探访游客,而后还有不少大冶市民陆续前往当地旅游。
在三赴郎溪的采访中,说起本报的报道,当地人都非常激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会有老家人去采访他们,更没想到的是会有老家人组团去看他们。
当初的郎溪行,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时间与距离隔不断的亲情。如今,两年过去了,那边又有着哪些变化?那里的人们还记得我们吗?
你好郎溪,我们“5.20”不见不散。
5月20日,大冶籍作家再赴郎溪,共叙—— 大冶与郎溪的两地缘
■本报记者冯升 5月20日,一个被许多年轻男女视为节日的日子。全国大冶籍的作家,将在这天从大冶出发前往郎溪县,在那里举行为期两天的记住乡音牵手郎溪的采风活动。为了这次活动,两地的亲人再次联系,而这一次不再是认亲,而是串门。 说起郎溪,两年前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6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