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务网站,其初衷本应该是回复民众的诉求,成为各级政府机关履行职能、公开政务信息、与群众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有报道称,现实中一些政务网站,“信件”有去无回、办理工作不求质量、无视群众不满意评价,收到不少群众的“差评”。
其实,一直以来政府网站建而不管并非个例。据2016年第二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显示,抽查的746个政府网站中,发现不合格的112个,77.7%集中在县级以下,随后关停的6000多家政府网站中,县级以下数目超过九成。究其普遍存在的共性,不外乎为:咨询留言长时间未回应;回复内容质量不高;办理结果公开不够;办理机制各成体系等几个方面。政务网站“建而不管”沦为“花架子”,不仅浪费资源,损害政府形象,还透支群众的信任。更让民众参与政务监督,政民互动沦为“空谈”。为此,简单的曝光,是不足以敲山震虎以儆效尤的。
那么,政务网站被“差评”,又该如何“后勇”?
出现问题、发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面对问题不能“知耻而后勇”。不妨将群众诉求管理分离出来,交由第三方或者政府专门机构运营;不妨将受理、办理和监督工作进行脱钩,并建立明确的考核评价制度;不妨建立无差别诉求渠道,整合各成员单位办理力量进行办理;不妨建立分级办理机制,上级部门负责批办、审核、督查、考核,下级部门负责办理和答复;不妨建立健全电子监察系统,对信件办理时限、办理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和严格监控,设立监察节点超时告警以及异常件自动告警;不妨将考核结果实时生成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等等。如此,或许就能改变“差评”,提升政务网站的公开度和实效性。
有行动就有收获,行动较有说服力。群众给政务网站“差评”,是压力也是动力;群众评判,是尺子也是鞭策。有“差评”的政务网站能真正“知耻”而“后勇”,才能让这样一条解决群众问题的途径更加通途。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