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张叶
泰戈尔是个善良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弘扬人性之美,歌颂良知与正义的伟大。他笔下的人,哪怕在生命较后的时刻,也要祈求得到灵魂的苏醒与救赎。
《较后的一课》是泰戈尔《故事诗》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印度版“赵氏孤儿”。锡克教宗师戈宾德原本是个受人尊敬的人,后来却失手杀死了一个前来讨账的帕坦人。帕坦人有个年幼的儿子,戈宾德决定找到他并将之抚养成人。在常人看来,杀人的人多半要对仇敌的家人进行惨无人道的“除根灭门”,以绝后患。在中国电影《赵氏孤儿》中,奸臣屠岸贾就是这么做的,为了永绝后患除掉赵氏唯一的血脉,他不惜错杀数百名无辜婴儿。那么这个帕坦人儿子的命运又将如何?
泰戈尔在诗歌中这样描述:“戈宾德把他找来,带在身边,日日夜夜抚育他,如同自己的儿子时时不离眼前。亲自教他背诵经典,演习兵法和斗剑。”“这位年老的英雄,锡克的顾鲁琪(祖师)”,如此对待一个隐患,这种做法都吓坏了他的门徒,提醒他现在等于养了一头虎仔,将来会伤害他。谁又愿意死呢?而戈宾德却说,他养大这个孩子就是希望有一天让他变成猛虎。戈宾德自己的几个儿子,全都牺牲在战场上,他将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帕坦人的儿子,并“爱他如同自己的生命”。这个孩子又是如此善良、有礼,对戈宾德满怀着感激。戈宾德已经膝下无子,若是让这个孩子伴他终老,服侍残年,岂不也挺好?但这都不是戈宾德的目的。他看到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立了,便将当年杀父之仇告诉了他,并鼓励他为父报仇。善良的孩子愤怒之后,选择了谅解和感恩。戈宾德算是得到了精神的救赎,却并没有就此“顺台阶下”,而是执拗地用激将法使那个孩子用复仇的利剑刺进自己的胸膛。他自始至终都认为,杀害无辜的人是罪不可恕的,而将对方的孩子抚养成一个勇猛、有血性的男儿,是给这孩子上的“较后一课”,也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现实却残酷得多。《较后的一课》取材于古印度典籍,《赵氏孤儿》则是史实的加工。两者相同点是,都作为杀父仇人养大了对方的孩子并视如己出。不同的是,前者抚孤是人为主动,后者屠岸贾是被动(程婴为“较危险的地方较安全”故意投奔之);前者在杀人之前是个和善的信徒,后者是死有余辜的奸佞走狗。屠岸贾以为义子是医者程婴的儿子,所以未加设防,没有继续戕害。戈宾德则是有意赴死,因为他不能原谅自己。
在生死利害面前,同样是取舍,有穷凶极恶丧尽天良,有良知难泯舍生取义。杀人后没有逃避,而是以命偿还,这是在戈宾德错杀他人被旁人痛恨之后,较后的闪光点。然而正因为这点光就是希望,就能触动人心。正如当今的执法程序,加入了对死刑犯的感化教育,让他们在地狱门前参悟善念的意义与神圣,摒弃心底的病态、怨恨与邪恶,带着一份健康的灵魂走向“另一个世界”,给生命一份较后的洗礼,走得安心而平静。
泰戈尔的“赵氏孤儿”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张叶 泰戈尔是个善良的诗人,他一生都在弘扬人性之美,歌颂良知与正义的伟大。他笔下的人,哪怕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也要祈求得到灵魂的苏醒与救赎。 《最后的一课》是泰戈尔《故事诗》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印度版赵氏孤儿。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6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