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情绪,早已被不少自媒体奉为打造“10万+”的黄金法则之一,谣言制造者们似乎也深谙此道。虽然其中不少谣言都已是“陈年老梗”,但每次“重出江湖”都依旧能收获大量点赞和转发。
食品谣言为什么“这么红”?大抵逃不出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的谣言公式的解释框架,即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也就是说,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同事件与人们的接近性和关联性有关,也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同时受制于受众的甄别能力与水平。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观念的提升,健康养生早已成为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的信息刚需,而微信的熟人传播与闭环路径不仅不利于谣言的澄清,其裂变式技术逻辑更加速了谣言的扩散,信息“灰色地带”就在这一增一减间拓展了。再加之,不少老人缺乏对新媒体的充分认知,将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感天然迁移至新的传播平台与环境中,缺乏正确且及时的科普信息及反馈,谣言就不免被选择来填充认知沟壑。
食品谣言被列为“网络公害”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纬度对谣言肆虐的剖析也不在少数,但谣言的“野马”并未被勒住。俗话说,传谣动动手,辟谣跑断腿。造谣传谣与辟谣的成本剪刀差之大,抑制了不少主体破除谣言的动力。借助一些谣言粉碎平台戳穿谣言“套路”和背后的利益暗流,创新传播让事实和真相尽早抵达公众身边,让包括监测、预警、发布、处理及追踪反馈在内的一整套应对策略常态化、制度化、日常化,是破除谣言的不二之选。但要从根本上纯净我们的信息场,还应把握好“公众的批判能力”这一较大也是较持久的变量。
说回老年群体,我们不能总是在谣言风雨后才想到要改变他们的“易感体质”,也不能总是在重阳节才想起要陪伴他们跨越数字鸿沟。缓解他们的健康焦虑、提高他们的健康认知水平,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对抗信息接收中的偏颇吸收和群体极化,包括子女、媒体、政府等在内的多方要做的工作,显然还有很多。
(来源:光明网)
把握“谣言公式”中易被忽视的变量
传递情绪,早已被不少自媒体奉为打造10万+的黄金法则之一,谣言制造者们似乎也深谙此道。虽然其中不少谣言都已是陈年老梗,但每次重出江湖都依旧能收获大量点赞和转发。 食品谣言为什么这么红?大抵逃不出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的谣言公式的解释框架,即谣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