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贾少华
“小八号”是黄石篮坛传奇人物张仁吒的外号。
说起张仁吒,可能有不少人不知其人,但是,对喜爱篮球的人或是爱好体育运动的人来说,特别是有幸见证过篮球巨人穆铁柱来黄石打球并从黄石一步步走向八一篮球队、中国国家队,较后荣获国家篮球健将称号的人来说,提起“小八号”,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张仁吒是广东梅州人。尽管他在黄石工作、生活了五十多年,还是带着浓浓的广东口音。他话音轻柔,两眼特别有神,典型的四方国字脸,总是挂着微笑。
从12岁起,张仁吒就开始打篮球。
1955年,张仁吒从沈阳机械专业学校毕业,分配到黄石五金金属结构公司,工作几经变动,后来调到大冶钢厂。
在篮球场上,张仁吒叱咤风云,是黄石篮坛一位传奇性的骁将。
“小八号”的来历
1956年,张仁吒入选黄石市重工业篮球代表队,参加全国重工业系统篮球比赛,穿8号球衣。这次比赛,黄石队胜山东、江西等队,仅负于辽宁鞍钢队,获第二名。赛前,身高1.68米的张仁吒并不被人看好。然而,在比赛中,张仁吒表现出了极高的篮球天赋。他球风干脆、果敢,球场上,快速、灵活,抢断、切入、投篮,动作流畅协调,尤其是投篮很准。这次比赛张仁吒崭露头角,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八月,张仁吒代表黄石队参加在黄石举办的全省职工篮球比赛,黄石队荣获冠军。
1958年,张仁吒调入武钢建设公司工作。1959年,参加武汉系列篮球比赛活动,入选武汉市代表队。
1960年,代表湖北青年队,参加在广东汕头举行的全国乙队级联赛。同年,在马鞍山参加安徽省邀请赛,取得全胜。
身穿8号球衣的张仁吒,在篮球场上如鱼得水,球技日臻成熟,成为球队无可争议的核心球员和主要得分手。逐渐地,“小八号”成了张仁吒的外号。
1961年,“小八号”代表湖北省青年队参加广东韶关举行的中南地区篮球联赛。
1962年,参加广西南宁系列篮球赛。
赛事经典一:在与广西公安队比赛时,还剩较后五秒钟,湖北青年队落后3分。“小八号”抢球上篮得2分,剩下2秒钟时,湖北青年队还输1分。这时,“小八号”封堵对方发球,对方紧张,篮球掉进场内,“小八号”抢过篮球就投,对方犯规将“小八号”扑倒。“小八号”罚篮,两投全中。湖北青年队实现逆转,以1分取胜。
1963年,“小八号”代表黄石队,访问江西九江市,取得全胜。访问景德镇市,全胜。与南昌市、江西公安队对抗赛,黄石市队负南昌1分,胜江西公安队1分。
在与景德镇市队比赛中,“小八号”独得68分。这也是“小八号”篮球生涯单场比赛的较高得分。
同年,黄石队从江西归来,参加在黄石举行的全省职工篮球联赛,黄石队获得第四名。1964年,参加在黄石举行的全省职工分区联赛,获得名。黄石队获得到武汉市参加决赛的资格。
赛事经典二:在武汉决赛阶段,黄石队与武汉邮电队的比赛,还剩一秒钟,“小八号”从对方罚球线出手投篮,在比赛结束的锣声敲响的同时,篮球飞进了球筐。精彩而关键的压哨球,令全场掌声雷动。兴奋的观众把“小八号”抬起,绕场一周。
参加武汉决赛,三个赛区的前两名,共六个队,除黄石队以外,余下五个队全是武汉市的队。比赛中,黄石队发挥出色,与武汉铁路队打得难解难分。黄石输给一冶队,胜了武钢队,大桥队胜了武汉队。
黄石队较后对大桥队。比赛在体育馆进行。观众很多,湖北省篮球队教练刘贵一(后任省体委副主任)带了不少省队队员前来观战。他们是来给黄石队助威加油的。大桥队是强队,黄石队是弱队。黄石队打得很放松,围绕“小八号”打球,“小八号”发挥也很出色,光罚篮就得了20多分。
赛事经典三:1964年9月,中南职工比赛在武汉举行。湖北是东道主,派了一、二队参加。“小八号”被选入湖北工人一队。湖北工人一队对广东队的决赛在汉阳灯光球场进行。黄石去了二百多人,为湖北队加油。那场比赛,“小八号”发挥特好,投篮出奇地准,湖北一队大胜广东24分。
随后,“小八号”被调入湖北省篮球一队。
“文化大革命”中,“小八号”回黄石,执教黄石学生队;同时,也代表黄石打一些比赛。
投篮经典之四:有一次,“小八号”在市体育馆练习投篮。由一个队员专门负责捡球,“小八号”在罚球线连续投中138个球。队员连忙去向余邦基(后任解放军八一体工大队队长)教练报告。余教练听了,半信半疑。他来到球场问“小八号”,是不是真的连续投进138个?“小八号”说,我也记不清,问队员吧。余教练说,敢不敢再来一次?“小八号”说,行。余邦基就在球场边观看。这次“小八号”连续投中108个。余邦基教练信服了,他高声说,真是神了!神了!不错!不错!
1971年,因工作需要“小八号”离开市篮球联队,回到大冶钢厂。1972年,应江西省九江市之邀,到九江队执教。
“小八号”与穆铁柱
“小八号”是穆铁柱的好朋友。1970年,身高2.18米的穆铁柱来到黄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八号”与穆铁柱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穆铁柱称“小八号”为师傅;“小八号”称穆铁柱为铁柱。穆铁柱,这个来自山东农村的大个子,后来成长为中国八一队男篮中锋和国家男子篮球队中锋,获中国篮球运动健将称号。
说起“小八号”与穆铁柱,不得不提余邦基。可以说,没有余邦基,没有黄石,就没有后来的穆铁柱。穆铁柱身上有着深深的黄石印记。
余邦基是解放军八一男篮教练。1970年,由于“文革”的影响,解放军八一篮球队解散,余邦基教练被安排到湖北省“支左”。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潘振武重视并喜爱篮球,知道余邦基的名气。潘司令对余邦基说,湖北的黄石、宜昌、沙市、襄樊等几个城市,篮球基础都不错,你选一个,去那里体委搞一把手,怎么样?余邦基同意了。经过认真反复考察,余邦基来到了黄石。
原先发誓“再也不沾篮球的边”的余邦基到黄石后,见黄石喜爱篮球运动的人很多,还有一些挺不错的球员,他的心又动了,手也有些痒了。市体委田径教练郑世瑞向余邦基介绍了“小八号”等一批篮球队员。余邦基对郑世瑞说,能不能把这些球员集中起来,每晚到体育馆来练练球?随后,郑世瑞找到“小八号”,说明了来意。小八号就约了冶钢的陈朝顺、蔡舍蔚、魏云鹏、张继春;电厂的方光正、阮永振;二轻的李灿弘;华新的杨湘津、沈国良;铁山的肖森汉、张元泰、陈顺意共12个人。每晚到市体育馆篮练球。余邦基就到球场观看。当时,黄石“军管会”的一把手赵文斌,武装部的孙贤德、杨靠山等人对篮球都是“爱得哭”的人。余邦基也全然忘却“再也不沾篮球的边”的话了。他组织市各单位开展篮球运动,进行篮球比赛,还组织了以武装部、电讯、体委、市直为主的军管代表队,余邦基也参加进来。一时间,黄石篮球运动红火起来。那时,湖北省篮球队还没有解散。省男子篮球队拉练来到黄石,与黄石队和冶钢队打了两场比赛,虽说黄石队输了,但是每场球也就是输三分、五分。余邦基信心足了,准备组建黄石篮球联队。余邦基思考着如何引进新的篮球人才,进一步增强黄石队的实力。
他想到了穆铁柱。
穆铁柱,山东东明县穆荷寨人。他父母、姐弟个子并不高。可穆铁柱12岁时,个子就长到1.92米。由于家里穷,他吃不上成人的口粮,总是饿肚子。于是,就到新疆跟他姐夫一起赶马车,混口饱饭吃,这一赶就是好几年。
1968年,穆铁柱从新疆回山东老家探亲,来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此时,穆铁柱身高已达2.18米。乌鲁木齐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流如潮,穆铁柱手里提着一个小布包,排队买票。那真是名副其实的“鹤立鸡群”。一个高出旁人几个头的“巨人”耸立在黑压压的人群之中。火车站出现了一个超级“巨人”,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乌鲁木齐体育部门。乌鲁木齐体委的人赶忙开车赶到火车站。此时的穆铁柱正遭受群众的围观。老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巨人看“稀奇”。可怜那穆铁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无奈地把小布包举在头上,满脸的惶恐与无助。乌鲁木齐体委的同志左冲右突,把穆铁柱从人海之中解救出售票厅。他们请穆铁柱留下来打篮球。可那时,穆铁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篮球。体委的人只好作罢。
穆铁柱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河南哈尔滨转车,在哈尔滨火车站,他又被河南体育部门的同志拦住了,要留他在河南打篮球,穆铁柱没有同意。较后,穆铁柱辗转回到山东东明县。东明县武装部的王部长发现了穆铁柱,认定他是块打篮球的“料子”,多次上门做工作。后来,穆铁柱就被送到山东省济南市体工队,不到两个月,又被送到北京市,来到国家体委。由于“文革”的原因,这时,国家篮球队已经解散了,穆铁柱只得与国家体委厨房的师傅们住在一起,每天自己一个人拿一个篮球,到球场里练习投篮。
远在湖北黄石的余邦基总担心穆铁柱被别人发现并挖走,心急火燎地赶到北京。一下火车,就急匆匆赶到国家体委,找到穆铁柱。他向穆铁柱详细地介绍黄石,特别谈到了黄石浓厚的篮球氛围。余邦基说,湖北省黄石市是长江南岸的一颗明珠,城市很美,有山有水,离武汉市很近,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大型厂矿多,喜爱篮球运动的人很多。你到黄石打球,每月工资20元,而且,包吃、包住。同时,黄石有一个水平很高的人,他可以教你打篮球,他投篮很准,在罚球线投篮连续投中138个,这个人还是个知识分子,可以教你学习文化……余邦基说得十分动情,话语情真意切。穆铁柱被说动了。
余邦基说的那个水平很高的人就是“小八号”。
回到黄石,余邦基特意对“小八号”交代说,市体委马上安排人去北京,给我们黄石篮球队接回一个两米多高的大个子。你要开个“小灶”,单独地教教他,特别是投篮、罚篮,还要适当地教他学习文化。
穆铁柱来到了黄石。尽管早就听说穆铁柱个子高,但是,当这个2.18米的“巨人”真真切切地站在黄石篮球队队员面前的时候,还是使人感到了不小的震撼和惊奇——令人仰视的高个,壮硕无比的身板,脚穿的两只鞋似两条小船一般,双手像蒲扇一般大小,操一口山东鲁南农村的口音。在那个年代,穆铁柱这个“巨人”的到来,在黄石城乡引起了轰动,引发了黄石又一轮篮球运动的热潮。看穆铁柱、看篮球、打篮球,搞比赛,黄石城乡篮球运动一片火热。
穆铁柱在黄石开始了自己篮球生涯难得而又幸运的一段重要历程。
清晨,“小八号”带穆铁柱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能训练;上午,整个球队合练完之后,“小八号”又给穆铁柱“开小灶”,对穆铁柱进行专门的投篮练习;晚上,在为穆铁柱特制的六条腿的竹床边,补习一小时的文化知识。
每逢休息日,人们经常在市体育馆看到身高1.68米的“小八号”,手把手地指导“巨人”穆铁柱运球、投篮。
训练场上,“小八号”是穆铁柱的师傅,训练场外“小八号”是穆铁柱的大哥。“小八号”与穆铁柱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穆铁柱来黄石的那个春节是在“小八号”家里过的。大年初一,“小八号”的几个同事来拜年,中午吃饭,有十来个人,穆铁柱死活不肯上桌。带着“小八号”的几个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等客人走了,他与几个孩子一起吃火锅。穆铁柱说,自己块头太大,要是上桌,岂不要占半张桌子?挤了客人,就是怠慢客人,那多不礼貌啊!
穆铁柱喜欢小孩。“小八号”的儿子那时刚上小学。穆铁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穆铁柱一边走一边说,你现在多高呀!
闲暇之时,穆铁柱喜欢到黄石各地走走瞧瞧,市体委给穆铁柱弄了一部旧自行车。可2.18米的穆铁柱怎么骑呢?“小八号”的夫人是冶钢电焊女状元,电焊技术顶呱呱。“小八号”就把这辆自行车弄到冶钢,请夫人专门焊了一根扎实的坐把,把这辆自行车的坐板升高了半米。这样,穆铁柱骑着就比较舒适了。
穆铁柱在黄石练球、学习一年多,四百多个不寻常的日日夜夜。经过“打磨”的穆铁柱成长起来。他被解放军八一篮球队选中,后来成为中国男篮的主力中锋。
1980年,“小八号”出差到北京,正碰上八一男篮与美国明星队举行友谊赛。在北京体育馆大门口,穆铁柱一眼就看见了“小八号”,他大声喊,师傅!师傅!围观的球迷好奇地问,这小个子是你的什么师傅?穆铁柱大声说,我的篮球师傅!
1985年,全国大型厂矿篮球比赛在黄石举行,穆铁柱回到黄石。他请“小八号”带他到冶钢几个建设工地与同事和工人们见见面。工地建设指挥部正在开会,穆铁柱的到来,使大家万分惊喜,不少人挤到穆铁柱身旁,合影留念。整个冶钢沸腾起来了。
穆铁柱携夫人王专红,女儿穆蓉特意到“小八号”家拜访。畅叙衷肠,其乐融融。
穆铁柱忘不了黄石,忘不了“小八号”。
“小八号”篮球生涯第二春
1990年,“小八号”五十五岁。时任市体委主任陈清及梁永汉等同志牵头发起长江沿岸城市老年篮球邀请赛。“小八号”代表黄石队,参加了至第十五届的比赛。
按“小八号”自己的话说,“难以想象,自己还有超强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还保持着相当的篮球水平。”
当年的10月,在黄石举行了全国首届沿江城市老年篮球邀请赛。北京市、武汉市、桂林市都派队参加。北京队实力超群,拥有张宏达、周锦棠、谢锦生、潘伟儒等退役国手,还有几位北京市代表队队员。武汉队拥有外号“小麻雀”、“踩八怪”等篮球高手以及杨燕、刘寅初等篮球名将。广西桂林队则以“文革”期间扫遍黄石无敌手的武汉水运学院及桂林陆军学院代表队为班底。
黄石队场对武汉队。双方都很熟悉。武汉队认为,只要把黄石的“小八号”防死,肯定胜券在握。比赛开始,武汉队安排三人包夹“小八号”,黄石队一时难以打开局面。双方在僵持拉锯之时,“小八号”,这个浑身长满篮球细胞的篮球斗士激情迸发,刚过中线,他在三人贴身包夹的情况下,行进中猛地高高跃起,单手投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准确投进篮筐。裁判鸣哨:两分有效!同时,判武汉队三人同时犯规。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在观众席上观战的北京队队员也为黄石队欢呼。一位老队员说,如此年纪的篮球高手,真是难得一见。
这场球,黄石队越战越勇,大胜武汉队15分。与桂林队的比赛,黄石队胜8分。冠亚军决赛黄石队与北京队,由于实力悬殊,黄石负北京17分,获得亚军。
这次比赛,北京队队员又一次见识了黄石的篮球水平,认识了“小八号”及大批黄石的队员。以球会友,双方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八号”不再上场打篮球。在担任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中老年篮球队教练几年后,慢慢退出了篮球活动。
如今,已过八旬高龄的“小八号”,生活幸福而充实。他动情地说,回忆自己的篮球之路,充满着无限的快乐,很坦然,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