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寡妇堤探秘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大冶寡妇堤名字的由来版本多难考证。寡妇堤究竟由何而来,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有一个最靠谱的版本,即清同治年间《大冶县志》记载的内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原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大冶寡妇堤名字的由来版本多难考证。寡妇堤究竟由何而来,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有一个较‘靠谱’的版本,即清同治年间《大冶县志》记载的内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原大冶市文化馆馆长柯小杰介绍说。
  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大冶果城里商人卢俊杰与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冶地方名流带头捐资,募集钱财,在县城西南二里的金堤渡口修筑土堤百余丈,一条大堤,一条小堤,一起连通茅岭和龙潭墈,历史上称为金堤。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金堤因长时间风吹雨打,破烂不堪,终致无法通行。知县吴仁领头重修,在土堤两边砌上石头保持堤身坚固,又各修一座三孔砖桥减小湖水压力。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知县杨令名应民众要求,再一次维修金堤,使之“高1丈1尺,宽5尺,长5里”,基本解决往日堤患。好景不长,不到几年时间,土堤又是千疮百孔,渐渐崩塌。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大箕铺郑姓村民及金湖马叫诸姓村民自发组织了一次更为全面的维修,将大、小堤分成独立的两段,按照各自承担的工程量,将小堤改称为茅岭堤,大堤改称为金湖堤。而后人所称的寡妇堤,便在此处。
  如此说来,大冶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寡妇堤,究竟是茅岭堤还是金湖堤呢?或是两堤的合称?
  “都不是。”《寡妇堤》编剧之一、大冶乡土作家查代文言之凿凿。
  倘说多版本的史实仍难考,在民间传说中又能否窥见寡妇堤真实面目呢?有一则寡妇堤的民间传说流传甚广。
  清乾隆年间,有位有钱的寡妇叫冯氏,她将爱女嫁给大冶城里一位赵姓商人。女儿出嫁后,冯氏担心水路交通不安全,从不放心让女儿坐船回娘家,每次都是不辞劳顿自己来大冶城里探望女儿。有一年,女儿念母心切,便坐船回娘家,不幸船翻人亡。乾隆十二年,冯氏集中家中钱财,多方请人,开始了修筑长堤的浩繁工程。一条从大冶城至海螺山的长堤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此堤时称海螺堤。乾隆五十五年,冯氏与世长辞。人们为表其功德,将其与丈夫合墓后,为其立牌坊旌,并将海螺堤改称寡妇堤。后来,寡妇堤成为大冶城区一个标志性的地名。
  “所以,若结合史实和传说细考,寡妇堤并非一条堤。它是一条路。”关于真假寡妇堤,查老一语惊人,见解独到。他说,自古就有大冶县城,因此不可能出现个人出资修堤防洪护城的情形,较合情合理的解释就是,修堤只为有一条能安全来往县城的路,所以,找到这条路,也就找到了寡妇堤。
  “真的寡妇堤,应是如今大冶西南城区从大冶湖一号桥至大箕铺镇四斗粮方向的金井路位置。”查老依据史实分析说,《大冶县志》记载,明嘉靖十七年,修筑“金堤”,连接南面陆地,是为方便来自阳新县、大冶大箕铺方向的客商经大冶而建,成为南出大冶去阳新、下江西的重要通道;万历十二年,知县吴仁重修堤身后修建两桥与铜绿山相连,实现了江湖纵横南北贯通,渐使大冶商贾云集,鼎盛繁荣,富甲东南,也正因彼时有路畅通;道光二十八年,原通道从中间转弯部分开始一直向西北延伸至墈头的小堤改称“茅岭堤”后,又经数百年时间冲刷,使此路渐渐难觅原貌;1954年、1998年两次大洪水后,人民政府反复重修此地,从大冶墈头一直到海螺山、四斗粮,青石砌护坡,水泥建大桥,柏油铺路面,使此地固若金汤;2006年,此地又一次被钢筋水泥加宽加高,经政府正式命名后,成为如今的金井路。(周晓芳供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9400/
1
上一篇凌晨配电箱着火 民警冒雨除险情
下一篇 富水河的传说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