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 记者 涂奕)3月的筠山,绿树葱茏,层叠的远山上,发电的风车在蓝天之下,悠悠地转着,山中掩映的翠竹之下,就是曲曲折折前往筠岭村的路。
筠山的春天,乍暖还寒,但在这个海拔700米的山村中的养殖基地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今年43岁的夏启雨,是几年前筠岭村外出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年少离家,辗转各地打工近20年,在外学会种蘑菇的手艺。回到家乡后,发现筠岭的气候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适合香菇的生长。于是,动起培育香菇的念头,但技术和资金却成为他的大难题。
2015年,驻筠岭村扶贫工作队上门了解到夏启雨的苦恼后,队长朱国华结合实际情况,帮夏启雨一家制定了香菇种植的脱贫方案。
“当时心里也发虚,不敢大面积搞。”夏启雨回忆道,当年,自己是边种植边摸索经验,其间失败了好多次,较终在村里的帮扶下请来一位技术员,解决了他规模种植的瓶颈。
待到出菇时,在夏启雨的香菇基地里,每天可产出800斤至1200斤香菇,这一批批香菇,流向了阳新的各大超市,“这一年下来,销路正式打开,可以说是‘试水成功’了。”夏启雨说,在超市里,他的香菇肉质嫩滑,每斤可以卖到七八元,今年基地里准备从初期的2万棒菌棒增加到5万棒。
2016年,夏启雨从之前村里建档立卡的贫苦户正式脱贫,“有了这门手艺,这个基地,生活变化太多了。”但较令他开怀的是,两个儿子的学费,今年可以靠他自己挣钱交了。
站在筠岭村的村委会院子里,这个和村小学合在一块的办公小楼,显得格外简单。“原先在我们筠岭,全村1700人,八成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村支书王定友说,想脱贫过好日子,是整个村里的希望。
“村里要发展,靠留在家里这些老人孩子肯定不行。”于是,王定友叫上朱国华、村副主任王定瑞一家家去做工作,希望大家回村来一起想办法在家门口创业致富。
扶贫工作队为村里带来了“授人以渔”的扶贫项目:光伏发电、香菇种植、药材鸡养殖……筠岭村民们有钱出钱,没钱的出土地,用土地入股。如果又没钱又没土地的话,家里有劳动能力的,就前来务工。一个模式带动一片,一个项目带动一群,这样就不会落下一个人。
在这样的模式的感召带领下,原先在杭州从事餐饮行业的夏启星放弃了高薪回到了筠岭,牵头做起了药材鸡项目,如何增加传统土鸡的附加值?这位80后大学生咨询了多位养殖专家,并到外地学习了养殖经验,开始用按比例配置的中药材喂养土鸡,增加鸡肉的营养、提高土鸡的食用价值。去年年底,夏启星养殖的6000多只药材鸡全部卖给了北京的一家餐饮企业,“做农活我比不过我的乡亲们,但是技术、销售和管理,我来挑梁。”
高水准的定位,筠岭村药材鸡项目前景看好,村里成立起了太子良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夏启星将20多家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把养殖技术推广到全村,“他们信任我,就得好好干,未来日子会好的。”夏启星目光坚定。
“春天,太阳出来了,河畔的柳树发了芽,河水也渐渐涨起来。”在筠岭小学,中年教师正带着学生们朗读课文。
踏着春天的步伐,在生机勃发的筠岭大地上,脱贫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筠岭村:老乡带老乡 脱贫奔小康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 记者 涂奕)3月的筠山,绿树葱茏,层叠的远山上,发电的风车在蓝天之下,悠悠地转着,山中掩映的翠竹之下,就是曲曲折折前往筠岭村的路。 筠山的春天,乍暖还寒,但在这个海拔700米的山村中的养殖基地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