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柳小将
说到改进管理和服务,换位思考无疑是热词。作为单位部门管理层,出台制度之前,管理者站在员工的角度想一想,制度的执行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问题,是否影响员工日常工作秩序和效率,再来审视拟出台的制度,往往就能增加合理性,减少不合理的规定。
以服务行业为例,行业的服务规范,运行制度大多是管理层研究制订的,起草者基本是稳坐办公室,究竟有多少是符合服务对象需要的?有多少是阻碍服务质量提升,甚至是降低服务效率的?服务对象有哪些切实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些都需要换位思考。
然而,换位思考远不是换位一想这么简单。很多管理者会说,我换位思考了,可是群众不好说话呀,他们就是不满意。
事实真是如此吗?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管理层所讲的“换位思考”是缺乏实际体验的,出发点似乎是为对方着想,但是没有实实在在的换位体验,这样的换位思考往往是找不准方向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如公共交通问题,许多公交线路设计是在图上画出来的,车次安排、发车密度往往是按所谓惯例做出的固化安排。究竟是否合理?线路运行中有什么问题?两种人较有发言权,一是司机,二是乘客。偏偏这两种人都不是决策者。司机是执行者,乘客是感受者。
要想决策合理高效,除非管理层也来当当司机,当当乘客。管理者全程参与,亲身体验一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上下班高峰时段,此时客流是日均值的5-10倍,可是公交调度的发车密度却仍然保持不变,或想当然地增加一两个车次,这显然与实际情况出入太多。这还是缺乏换位体验的结果。
如果管理者多一点换位体验,多一点倾听民声,再加一点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科学测算,相信换位思考定能准确把脉,服务和管理的效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