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殷珂 万经煌 通讯员卫学平)
一干就是22年,带领300多人同筑“文化梦”,拥有模具、木工、数控、铸铜、铸铁、圆雕、木雕、油漆仿旧、彩绘贴金9个生产车间,56岁的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吴远鸿在大冶成了响当当的“非遗匠人”,也成为湖北省内木雕工艺产业化发展“人”。
18日,记者走进位于大冶城南海螺山的湖北佛圣堂工艺有限公司,只见里面的陈列摆设充满着艺术气息。木雕雕刻的门楣和窗格古朴、典雅,家具上雕刻的图案花纹则秀雅、精美,还有那各具神态的佛像更是栩栩如生。偌大的厂房里散发出干木和油漆的清香,半成品的产品成列摆放。在手工制作车间,员工们正在细心雕刻着手上的作品,案头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雕刻刀。而在机械化操作车间,机器轰鸣,程序化的生产井然有序。
说起木雕工艺,吴远鸿有许多讲不完的故事。,吴远鸿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木雕技艺,从此钻进工艺美术的殿堂就没有回头。1995年,学得一门好手艺的吴远鸿只身一人成立了木雕工艺小作坊。因工艺精湛,东方山弘化禅寺将重塑五百罗汉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吴远鸿。
不考虑金钱,只是一心想把作品打造成完美的纯粹。于是,四五个雕刻艺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与僧人一起吃斋,在僧人入睡后仍默默地雕刻着,双手旧伤覆新伤,就这样重复着。
历时4年之久,较终将500个约1米高的香樟木雕刻的罗汉圆满完成。吴远鸿从此名声大噪,被誉为“楚天雕”,成为了“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参加各类大赛因巧夺天工而抱回大奖,这项传统工艺还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没有那份清寂的执着与坚守,没有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创造不出好作品的。木雕工艺产品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应接不暇,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客商也慕名而来。
2013年10月22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吴远鸿的大冶佛圣堂佛像雕塑工艺名列榜中。2016年12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向吴远鸿的佛圣堂授予非遗教育传承基地的牌匾。
近些年,“私人订制”兴起,“工匠精神”逐步回归,处在现在的买方市场,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真正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好用、耐用的作品。吴远鸿在立足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雕刻与数控机床雕刻融为一体,实现了规模化和数字机械化的生产加工。
吴远鸿告诉记者,历经22年的工艺打磨与品牌雕琢,他也深谙了一个道理:文化企业要念好文化的“经”,就要以文化传承为本,以文化创新为魂,必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吴远鸿说,从二十多年前拿起刻刀的那一天起,内心深处就一直在思考着木雕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令人欣慰的是,吴远鸿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接过了接力棒,进入木雕行业。34岁的大儿子吴永振正在尝试着用市场经济思维做强做大这一传统文化企业。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的二儿子吴永乾更是在用国际眼光看待并发展着木雕工艺。2013年,从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留学归来的吴永乾携手其弟吴永坤和弟媳石旦旦创立了山舍工作室,将木雕传统工艺向木雕艺术品延伸。如今,山舍淘宝店铺已拥有7.2万粉丝。
“木雕工艺是我一辈子追求的艺术,我将一直坚持下去。”对于走好这条“文化小康之路”,吴远鸿既充满信心又意志坚定。
吴远鸿:匠心成就“楚天第一雕”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殷珂 万经煌 通讯员卫学平) 一干就是22年,带领300多人同筑文化梦,拥有模具、木工、数控、铸铜、铸铁、圆雕、木雕、油漆仿旧、彩绘贴金9个生产车间,56岁的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吴远鸿在大冶成了响当当的非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