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汪学东家庭:夫妻同心 勤劳致富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万经煌)19日早上7点多,山村还沉浸在一片寂静里。汪学东和妻子胡红华就来到了香菇大棚里,开始了忙活。 有些闷热的大棚,让两人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汪学东心疼妻子,你先歇歇。我不累。妻子胡红华搬起一袋袋香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万经煌)19日早上7点多,山村还沉浸在一片寂静里。汪学东和妻子胡红华就来到了香菇大棚里,开始了忙活。
  有些闷热的大棚,让两人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汪学东心疼妻子,“你先歇歇。”“我不累。”妻子胡红华搬起一袋袋香菇培养袋,熟练地放进菇架里。这是汪学东夫妇一天的开始,这样的劳作场景,常在宽大的香菇大棚里上演。
  32岁的汪学东是灵乡镇子山村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广州谋得一份设计工作,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做到开发部主管,月薪达到一万多元。妻子胡红华,是灵乡镇坳头村人,他们是初中同学,共同的兴趣和理想使两人较终走到了一起,并育有一子。
  由于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发展,2012年7月,汪学东辞去了广州的工作,毅然选择回乡做大学生村官,胡红华也夫唱妇随,辞去在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工作回到家乡。回村后,汪学东成为了灵乡镇红峰村村官,他从村支书助理做到村党支部副书记。
  “我一直打算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汪学东回忆道,2013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在随州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花菇。花菇能让当地村民每户一年赚到七八万元,在家门口即可致富。汪学东动心了,如果在家乡种植花菇,会不会也是一次致富的机遇呢?他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胡红华,胡红华非常支持,为此还辞职,全职帮他打下手。
  2014年7月,夫妻俩七拼八凑筹集了17万元,从随州采购批原料和设备,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红峰村建起一个占地5亩的花菇种植基地,开始种植花菇。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为了节约钱,我自己上山砍竹子搭菇棚,一根竹子上百斤,自己扛下山。一次我扛着十几米长的竹子下坡时,没站稳摔了一跤,把脚蹭出个大口子。”汪学东撩起裤脚,指着腿上一道长长的疤痕说道。
  花菇的生产需要灭菌,一堆培养袋的灭菌时间需要5天5夜,且中途不能熄火必须连续作业。为此,他和妻子24小时不离人,在锅炉旁支了一张竹床轮流睡觉。酷暑时节,2万袋培养袋的灭菌任务,他们顶着锅炉边六七十摄氏度的高温,轮流值守整整一个月才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12月,夫妻俩培育出的批花菇“宝宝”顺利出世,当时激动地一夜难眠。汪学东带着花菇去镇上的菜市场推销,这些精心培育出的花菇个个体圆齐整,菌伞肥厚,香气纯正自然,很快成为了菜市场里的俏手货,销量一天天增多,一天可以卖出上百斤。
  种植香菇是个辛苦活,汪学东常常感叹妻子是自己的好帮手,总是任劳任怨跟着自己一起打拼。有一阵子,妻子的脸晒得黑了,爱美的她从网上学用黄瓜皮敷脸,汪学东知道后,天天抽空去打理家里的菜园,给黄瓜浇水,想让黄瓜长得更好些,方便妻子美容。直到现在,胡红华都念念不忘这件小事,笑称自己较爱“丈夫牌”黄瓜。
  “红峰村是个比较落后的穷村子,村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想带动村民创业致富。”2014年,汪学东注册成立了“大冶市灵祥花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冶市灵祥家庭农场”,并申请“灵祥”商标,打造灵乡蘑菇品牌。
  汪学东告诉记者,他邀请十几户村民来到种植基地参观,免费传授技术给他们。为保证花菇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采取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这样逐步把花菇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引导村民走上花菇种植的致富之路。
  勤劳的汪学东夫妻俩,心间还流淌着爱意。除种植花菇带领村民致富外,夫妻俩还把合作社盈利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我们也是离家打拼多年的,现在有条件了,也想多献一些爱心。”胡红华说,4年来,他们通过自费创办的“爱儿童老人网”,先后联系爱心人士捐助钱物近20万元,帮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达60余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9321/
1
上一篇“党员创业服务沙龙”惠民生
下一篇 黄石会展经济“蛋糕”如何做大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