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汪卫红)
在老家阳新的各个乡镇,嫁娶的风俗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哭嫁”应该是所有乡镇都保持的传统风俗,也是嫁女儿的重头戏。
记得小时候,谁家要嫁女儿了,几个比我大好几岁的堂姐就会去嫁女儿的人家,说是“陪嫁”,后来才明白,其实是“陪哭”。刚走进门,主人就给每个来陪嫁的姑娘们一人端一碗热气腾腾的米泡茶,还给每个陪嫁的姑娘一人一条手绢。每次姐姐去陪嫁,我也会跟着去,因为不但有香喷喷的米泡茶喝,主人家还会给我的小口袋里塞进很多糖果。
“陪嫁”的姑娘们坐在待嫁的姑娘床边,一边喝着米泡茶,一边欣赏着她的嫁妆,或者聊一聊各自未来婆家的情况。这时,女孩子的母亲走过来了,看到满屋子的姑娘和她们带来的礼物,满心欢喜,说明女儿平时人缘还不错嘛。然后笑着对姑娘们说:“都是好姐妹,不必这么客气嘛!让你们破费了哦!”这时,姑娘们就会说:“应该的,应该的!过几天嫁到婆家,再回来就是客了哦!”女孩子的母亲笑了笑,不自主地坐到女儿身边,不知什么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然后搂着即将出嫁的女儿边说边哭起来,一声一声,道不尽女儿千般好,一句一句,数不尽女儿在娘家受的万般罪。除此,母亲还会教导女儿到了婆家要孝顺公婆,处理好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等人情世故。不知何时,待嫁的女孩子也哭了起来,口才好的,还会边说边哭,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亲人的教导。二十多年的点点滴滴,都在母女俩的哭声中一一回放。这时,陪嫁的姑娘们联想自己不久之后也要嫁入夫家,离开养育自己二十多年的父母,便会掏出手绢,陪着她们擦起眼泪来。
小时候,听奶奶说,以前谁家嫁女儿,做母亲的要哭七天七夜呢,眼睛哭肿了,喉咙也哭哑了。我总会好奇地问:“为什么要哭这么久呢?嫁女儿不是喜事吗?”奶奶意味深长地望着我,悠悠地说:“傻瓜,养了二十多年,嫁出去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舍不得嘛!”我“哦”了一声,似懂非懂。
到了出嫁那天,男方早早便来到女方家。有的地方一大早就先派人将嫁妆接走,然后新郎和其他男方的亲戚再去女方家接新媳妇。比如富河北边的乡镇浮屠街、三溪一带就是这样。而在我娘家荆头山、排市等富河以南的乡镇,新媳妇几乎和嫁妆同时出门。
不论是嫁女儿还是接新媳妇,对农村人来说,都是非常隆重的大事。正当女方哭得难舍难分时,男方迎亲的队伍也就到了。
男方的宾客先在堂屋喝一碗米泡茶,然后就要到女孩子的闺房里。屋子里除了新娘子和她的母亲,还有她的婶婶或是姑姑、姨妈、舅妈、奶奶、外婆等长辈,还有陪嫁的姑娘们。满屋子的女眷,轮流开着这对新人的玩笑,真是让新郎官有些招架不住,好在酒席马上就要开始了。
酒席开始前,按照农村的规矩,还要先按照亲戚的辈份安席。但是,嫁女儿这天的酒席,不论其他亲戚辈分多高,年龄多大,首席一位非新郎官莫属。而且,新郎官不动筷子,其他人也不敢动筷子。酒过三巡,新郎官也逐席向女方的亲眷们敬了酒,吃到“四喜丸子”这个菜的时候,新郎官再怎么贪恋桌上的美食,都要马上下席,到闺房里请新娘子出阁。
这时候,场面宏大的哭嫁正式开始了,新娘子和她的母亲抱头痛哭起来,新娘子身边的姑姑、姨妈或是舅妈、奶奶、外婆等长辈也陪着哭得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看哭嫁的人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多数都是村子里的中年女人,她们边看着热闹,边陪着抹眼泪。新郎官必须穿过水泄不通的看客们走进去,先把新娘子的女亲眷们一个个劝住,再走到岳母身边,不停地安慰她,甚至还要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后一定疼着新娘、宠着新娘,不让她在自己家里受一丁点儿委屈,有些性格比较感性的新郎官还会边劝边哭起来,惹得其他刚止住哭的女亲眷们眼泪又“刷刷”地流下来。男方请的伴娘也会走过来劝哭,帮着新郎官说好话,但是劝着劝着,也会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屋外的嫁妆已经被抬上了车,鞭炮声催促着难分难舍的母女。新娘子的弟弟背起泪流满面的姐姐,自己也哭得满脸泪花儿,将姐姐背到接亲的小车里。
阳新乡村哭嫁习俗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汪卫红) 在老家阳新的各个乡镇,嫁娶的风俗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哭嫁应该是所有乡镇都保持的传统风俗,也是嫁女儿的重头戏。 记得小时候,谁家要嫁女儿了,几个比我大好几岁的堂姐就会去嫁女儿的人家,说是陪嫁,后来才明白,其实是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8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