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镇道士洑何时“活”起来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罗炜) 日光落在道士洑村民居住的房屋上,乌黑的布瓦密密麻麻如鱼鳞,整齐地铺在屋顶上。精美的镂空木窗,老屋前的石雕,一种古朴凝重之感扑面而来。屋前是几盆花草,一把摇椅,一条小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前晒太阳道士洑有着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罗炜)
  日光落在道士洑村民居住的房屋上,乌黑的布瓦密密麻麻如鱼鳞,整齐地铺在屋顶上。精美的镂空木窗,老屋前的石雕,一种古朴凝重之感扑面而来。屋前是几盆花草,一把摇椅,一条小狗懒洋洋地趴在门前晒太阳……道士洑有着“原始风貌、清秀淡雅、古朴恬静”的神韵,有着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境。
  说起道士洑,自然会想到这里传承至今2500多年历史的“西塞神舟会”。
  1日上午,由村里老人引领,记者来到“西塞神舟会”主要活动场所“神舟宫”,因年代久远,很多墙面红砖裸露,屋檐上的蜘蛛网连结成片,一把铁将军把锁宫门。
  “只有每年的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这里才会热闹起来,节日一过就不会再有人来了。”82岁的村民黄太征是当年西塞神舟会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申报人之一,他十分担忧这项流传千年的民俗文化将无法发扬传承下去,“2009年,‘神舟会’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守住这块牌子更加困难。”黄太征忧心忡忡道。
  黄太征说,“神舟会”面临三大难题:活动场所狭窄,“神舟宫”及其周边范围的保护和规划停滞不前;主要传承人青黄不接;经费严重不足。
  据记载,道士洑兴建于东汉末年,唐代称道士洑镇,在江南要塞西塞山下,是著名的军事重镇和繁华商埠。早在初唐时,这里已是拥有1.3万户居民的市镇,是全国著名的盐仓、金库集中之地。
  几千年的洗礼,这里虽然见不到明清时期较为完整的村落风貌,碾米的圆井,古老的私塾,每一处都是历史,每一处都藏着一个故事。置身其间,仿佛嗅到了书香,想起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热闹情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这里已被大大小小的工厂围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主要依靠闲置场地的租金。
  该村村支书贾申武介绍,全村900户人家,常住居民5000余人,大部分在市里买了商品房,而留在村里的劳动力基本上进了附近工厂务工,收入高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元左右。
  腰包鼓起来了,如何让村民活得更健康更多彩是贾申武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说,虽然举办腰鼓队、广场舞比赛,但还是无法有效地把村民凝聚起来,“大家都当应付差事,还要求发误工费,更别说恢复当地牡丹诗会、观音会等民俗风情浓郁的节会了。”贾申武知道,村民心中存在的一个念想——重振道士洑。
  如何重振?西塞山区政府、道士洑村也做出了很多探索: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早在2013年,《道士洑古镇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就已出台,“神舟文化产业园”建设、民俗文化活动区、仿古商贸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均有提及。然而现实是,一切都还在“规划中”。
  黄太征建议,每年“西塞神舟会”那段时间,会场周围自发形成了一个“跳蚤市场”,吸引了十里八乡、江南江北居民来此摆摊卖货。神舟文化产业园可以围绕着神舟会这一世界瑰宝,发展纪念品等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商品。
  从2013年到现在,五个年头,为何古镇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中,黄太征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在我去世前,能看到规划的实施建设。”
  “传统村落的没落甚至消失,毁掉的不单是一座建筑一个村庄,还会丧失掉地理地标产品、民间文学、民俗文艺文化等。”河口镇文化站站长张勇说,而让古村落“活”起来,就要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这意味着资金的大量投入和体制机制保障。这不仅需要政府与专家的重视,更需要村民发挥能动性主动参与其中。
  记者手记:
  古村落的保护,是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我们身边,留下我们孩童记忆的的原始村落正在被蚕食;凝聚着较质朴的乡间民俗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毁坏殆尽;讲述着较原汁原味的文艺文化、精神信仰也正面临日渐消亡的命运。如何让这些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的古村落得以留存?探寻与记录,保护与传承,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8677/
1
上一篇清理人行道
下一篇 城乡孩子手牵手 沐浴书香共成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