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吴刚先生积万里旅行著述一册游记,读之感佩万分。
吴刚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早些年,我们有缘一份事业,追求起于贫困,奉献始于理想,修身得于知音,在经年共事里享受着他的睿智、德行和才情,还有幸感知了他豪迈的饮酒、长者的宽厚、坦荡的胸襟和只争朝夕的进取。但高山仰止,我始终懈怠于笃行、轻忽于旅羁,因而诲于随性、流于平谈、囿于市井、失于自然,难以洞透人生行走的要义。品味其著作《穿行于雪山之巅》,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似乎“豁然开朗”。
据我所知,应该是从2000年初开始,惯于文字表达的吴刚先生喜欢上了摄影,多次在重要场合言及:有思想的摄影是超越平面抒写的较好记录方式,甚至断言媒体“读图时代”的到来。可以佐证的是,多年来广受东楚读者好评的《东楚地理》专版的坚守,及至较终成就摄影记者吴建新《走遍黄石》画册的首发。此后,他从业界理想转向自我实践,十多年来,由一个业界“菜鸟”变为认可的摄影行家。难得的新闻悟性让他另辟蹊径,专意西部或人迹罕至秘境,尤钟情西藏新疆,以独特的视角和非凡的毅力铺陈着凡人难以涉猎的秘境之美。从专业角度说,吴刚先生以自己的喜好成就了一幅西部秘境画卷,也在某种程度上补拍了国家地理鲜为人知的美境,同时,为世人提供了一本弥足珍贵而实用的中国秘境旅游指南。
人生如旅,行者逐梦。吴刚先生以自己不惜生命的行走诠释着恢弘、大气、纯净及朴实的内涵,借自然秘境之美解读人生之惑,或苍凉或浑厚或清丽或婉约,心有意念,心有向往,必穷其林,终见“世外桃源”。正是这部游记给我们的哲学意义。他的行走既是一种对人生的阅读,也是一次次充满危险、智慧而超然物外的思考。在书中,我们领略着祖国精致的景致,震憾于作者苦行僧式对美的追求,其锲而不舍令人赞叹而钦服,并陶醉于由此引领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这双重叠加的精彩人生。阅后时时掩卷长思:人生是一次美丽而未知的远行,也是一次不断挑战自己完善自我的修行。理想在岸,坎坷如斯。惟有永不停歇的行走、“莫听穿林打叶声”式的淡然、无畏艰难的勇毅,终会换来与美丽人生的终极邂逅,才会享受到生命的精彩和远离俗世功名的释然。文如其人,画如其志。吴刚先生乐此不疲地穿行于雪山之巅,痴迷自然秘境,其实也是在感受或探寻人生之巅,从而努力抵达生命胜境。可以说,这部游记较为完整地表露了吴刚先生入世而不拘泥于俗世的精神世界,也极为巧妙地通过这种境像物语表达着自己悟出的人生精华。同时,它还指引了一种生活态度,阳光、执着、纯净而厚重,专意行走,边行边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如此人生,不亦快哉!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部游记的新闻学价值。在新闻界,吴刚先生以锐意进取著称。媒体生态日新月异,竞争求存贵在创新,他从不按常理出牌,屡出致胜奇招,在业界,他既是拼命三郎,也是谋划大师。面对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势头,吴刚先生倡导新闻文本改造并身体力行,要求新闻报道“讲故事”来吸引读者,强化纸媒的传统优势。这部体验式的游记,就是吴刚先生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践行故事写作的生动范本。19篇游记,除了游历所至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掌故外,还以生动的笔触描述所见所闻,内容丰满、笔墨亲切,其中充溢的人文关怀及生活情趣不时让人拍案叫好,这样的游记让人读后如历其境,久久氤氲而回味无穷。如何讲故事?吴刚先生的这部著作可以认为是新闻写作适应新常态的鲜活教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较高层。”人过中年的吴刚先生选择走出俗境、神往自然、怡然自得,是在构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是在讲他自己壮心不已的故事,也在讲述我们自己可以现在开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