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张友财)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杠杆交易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风险。
譬如,在高杠杆的状态下,一旦房价下跌,杠杆就变得可怕了:地产商房子卖不掉,银行贷款收不回,买房者房贷还不上……所以,去杠杆化,减少债务总体水平,控制风险,是保障地方企业和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2016年10月末,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一笔贷款到期,恰逢企业订单爆满,流动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加,由于资金不足,企业生产面临困境。就在企业犯难之时,在市财政、国资公司的帮助下,兴业银行黄石支行向企业提供应急循环资金,三笔贷款共计7700万元。有了这笔钱,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铜板带产量逐月上升。
中铝华中铜业这一次借到的7700万元应急循环资金,借期短、利率低、成本低。与民间借贷、投资公司或担保企业提供的“过桥资金”不同,这是市财政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推进金融创新,积极为企业去杠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专门设立的。
据统计,去年初市财政设立6亿元中小企业应急循环资金以来,共办理“过桥资金”360笔,帮助近300家企业完成续贷34亿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7000多万元。帮助困难中小企业按时还贷、及时续贷,缓解了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过桥资金”缺乏的困难,有效防范和化解了企业的金融风险。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通过融资方式的创新,通过改变融资结构来降低杠杆率和融资成本,不再让企业和实体经济“负重前行”,黄石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路。
PPP模式,就是黄石的积极探索之一。
去年12月18日,总投资30.9亿元的黄石大冶湖生态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国家首批PPP示范项目之一,也是湖北向财政部重点推广的三个示范项目之一。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政府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还能更好通过运营项目来撬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市财政局副局长吴时宏说。
PPP,即公私合作,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模式,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降低政府杠杆水平,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为民间资本找到出路。
对于黄石而言,站在城市发展战略转型的历史性关口,城市和产业转型不能缺少资金的推动,而PPP已经成了转型的有力“助推器”。
截至目前,黄石落地实施PPP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93.22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77.16亿元。其中,湖北省(黄石)园林博览会园博园工程、黄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大冶乡镇污水处理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实体经济难,难在融资难融资贵。为实体经济解难解忧,黄石不断下功夫做好去杠杆文章。对于逃废债不守信用企业,坚决打击;对于优质企业的合理融资,通过开展直接融资、引进社会资本投资等形式予以引导……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到2017年,全面建成信用信息平台,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各领域广泛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全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管监管、事后联合奖惩制度,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体系。
加强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精准扩大信贷投放,进一步完善政银合作机制,筑牢政银企对接平台,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加快推进市域金融工程建设,逐步建成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融资体系,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力度。
进一步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拓宽债券融资渠道,支持重点领域、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和国家重点支持的专项债券。
当企业融资不用再顶着高风险,当去杠杆为企业卸下重负,我们的实体经济才能以更加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提升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服务黄石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