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升文/摄
在殷祖镇七冲村张海湾,保存着一处百忍堂,几百年的风霜让这里的一石一木,透出浓浓的古意。几百年间,百忍堂几经损毁,但较终被该湾的村民自发保护起来。因该建筑保存较为完好,2016年,被列为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祠堂彰显文化魅力
17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张海湾的百忍堂,一进入堂内,一股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从门口的木门,到堂内的梁木支柱,都保持着较原始的模样,石柱下的石雕,横梁上的木雕,无不向人展示古文化的魅力。
今年50岁的张和平向记者介绍,这座百忍堂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又重修过一次。记者看到,祠堂右侧的一面墙上,还记载着当初重修祠堂时,村民的捐款捐物记录,而且都是古时所用的“文”货币单位,大多在三四百文钱不等。
张海湾全村176户,均为张姓,湾子的族谱上记载,明初时期,其祖辈由兴国茶寮,也就是如今的阳新,迁至大冶七里冲张家畈落业。该湾的祠堂之所以称为百忍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
据史书记载,唐朝郓州有人名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至今,张氏的宗祠大多称为百忍堂。
“整座祠堂的木料均是用两棵三角枫树做成,你看这四根柱子和横梁,都是从一棵树上截下来的,整个顶没有用一根铁钉,完全用榫卯拼接。”说起祠堂,张和平很自豪,“我小时候就在祠堂里面玩,那时候祠堂还要精美一些,不过后来破四旧时,里面的一些雕花与灯笼被损毁了。”
历经沧桑亟待传承保护
在百忍堂的大堂上方,一块历史悠久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爵酳遗风”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在牌匾上两旁分别记录了两行小字,分别写着“康熙甲子年省英张文俊立”“故授文林郎知大冶县事陈邦寄”。
该湾70岁的张治国告诉记者,天启年间湾子里有一位叫张文俊的人,13岁便走上仕途,后来成为县官,而牌匾便是为官之后,当时大冶县的人特意送来庆贺的。张治国称:“湾子的人一直有意识的去保护祠堂,文革时期,为了保护牌匾不被损毁,村民将牌匾取下来藏在家中。”
由于祠堂保存完好,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总督张之洞》拍摄剧组在大冶取景时,看中了湾子里的百忍堂,并将其作为总督府的选景。如今,说起这一幕,村民脸上始终挂着自豪的笑容。
张和平称,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的百忍堂仍然亟待保护。去年,他们加固了两个直径半米左右的水泥柱子,也对破损的外墙进行维修。一直以来,湾子里的红白喜事都在祠堂操办。如今,湾里正着手另建一座餐厅,将百忍堂保护起来,将其中的文化传承下去。
百忍堂:跨越百年风雨的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冯升文/摄 在殷祖镇七冲村张海湾,保存着一处百忍堂,几百年的风霜让这里的一石一木,透出浓浓的古意。几百年间,百忍堂几经损毁,但最终被该湾的村民自发保护起来。因该建筑保存较为完好,2016年,被列为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祠堂彰显文化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