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关于山东“济宁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六大队开展春联福字整治活动”的消息在网上引发讨论。据澎湃新闻2月3日报道,济宁城管执法工作人员证实了其真实性,并称以往都是在元宵过后清理对联福字,今年此举只是有些不合时宜,已口头提醒该大队。
济宁城管执法队多半不会料到,自己会成为被批评的焦点,因为这则发布于中国山东网的消息,原本是城管的形象宣传稿——“共清理春联、门贴、福字等450余处,大大维护了文明、洁净、清新的城市环境。”舆论的反抗基于民俗,春节撕春联,加班加点不但没有实现对城管形象的正面加持,反而呈现出更有违民意的破坏性,要说冤,也没什么可冤的。
问题还不止是不近人情。清理对联福字,被纳入到整治市容的范畴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治理景观。琐碎的清理行动,反衬出城管的职能臃肿。于是我们看到,在正月初三还需要出动一个城管大队,来挨家挨户清理春联、门贴、福字。450余处,是个可以当治理成绩来计量的数字,何尝不是城管职能碎片化的一种象征?
较近几年城管一直是矛盾的焦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集纳了太多的琐碎职能,从街边小贩到路边违停,大包大揽的结果是其时时刻刻处在冲突的前沿。这种什么都管的分工格局,让城管与市民的协作式治理变得不太可能,职能越细碎繁杂,简单粗暴的整治方式,才越能够高效地应付一切。在整齐划一的权力美学之下,一刀切就成了城管较趁手的逻辑。
所以在撕春联风波里,尽管济宁城管方面在元月初,就对沿街商户发放《致辖区商户的一封信》、《济宁市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要求商户正月初清理完春联门贴,但愿意主动配合者少之又少,较终还是要出动执法队,挨家挨户来撕春联。不难看出,这里面没有任何互动,在城管方面看来“理解与支持”的商户,在行动上丝毫没有体现出对整治行动的认同感。治理格局是至上而下单向度的,没有真正的共治,所以摊子较终还是留给了城管。
家门口的春联还要被城管专项整治,“撕春联”呈现出来的荒诞感,其根源在于城管承担的此项职能本身是多余的。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城市权力美学的结果,不过仅仅从城管分工上讲,可以商榷之处也大有余地。至于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城管的良善初衷,投射到整个舆论场却成了靶心所向,在没有共治感和协同意识的治理环境中,城管大包大揽,被定位为城市管理的末梢,却又时刻把自己陷于合理合法性的执法危机中,这才是真正的困局。
因此正月初三撕春联,绝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像往年那样“元宵过后清理”就行,一个城市如果需要城管把撕春联这种活儿都包办了,那只能说明两点,其一城市管理者的审美趣味有问题,其二城管的职能分工不合理。如果认清了这层事实,再来看撕春联风波里济宁城管的表现就会发现,它是个民俗议题,但根本上民俗问题只是表象罢了。
(来源:光明网)
城管有职责去撕春联吗
日前,一则关于山东济宁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六大队开展春联福字整治活动的消息在网上引发讨论。据澎湃新闻2月3日报道,济宁城管执法工作人员证实了其真实性,并称以往都是在元宵过后清理对联福字,今年此举只是有些不合时宜,已口头提醒该大队。 济宁城管执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