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加压树标杆、争进位
发展速度明显提升
阳新县政府紧紧围绕“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奋进全省县域经济二十强”目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打好工业“环保牌”、农业“绿色牌”、旅游“生态牌”和城镇“园林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壮大、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竞进态势,较好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目前,阳新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继续前行,开启了“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奋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新征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倍增长。富河农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军垦食用菌、葡萄种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综合标准示范区。农业总产值翻一番,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提高3.5倍,先后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进位显著县和第五轮“三万”活动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总数达136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6亿元提升到160亿元。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56个,完成技改投资27.7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总数达20家。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仙岛湖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石田古驿、三溪口乡博园均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龙港湘鄂赣革命旧址群和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入列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父子山建成95公里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成功举办两届园林博览会。累计接待游客68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分别增长1.5倍和2.5倍。荻田商贸物流产业园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6.9%和42.4%,共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41.5亿元。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用县”。7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凝心聚力兴园区、铸引擎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大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支撑作用突出。新港物流工业园棋盘洲港区顺利开港,全省首家市县级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封关运行,新港口岸即将通关运营,总投资50亿元的宝钢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产能过百亿,2013年被评为全省竞进提质(进位)“十佳”开发区。滨江工业园成功获批省级工业园区,起步区内5平方公里的医药化工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园区产能过百亿,国、地两税双过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远大医药、奥莱斯轮胎、富安娜等86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玉环汽摩配件和水暖阀门、美顺和电子等107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四大百亿传统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现代物流、汽车零配件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5.2亿元,一批产业发展和社会民生项目逐步建成。
破除万难强基础、建新城
发展格局基本拉开
城东新区累计投入40余亿元,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3个,阳新大道等12条总长50余公里的骨干道路建成通车,莲花湖大桥、园博园、莲花湖二桥等一批重点工程投入使用,占地15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区基本形成。
老城区兴国大道等主次干道升级改造,立交桥加固维修等重点工程全面竣工,背街小巷改造持续推进。深入开展“富川杯”创建等活动,富池镇荣获全省城镇建设管理“楚天杯”、跻身全国文明镇和全省百强乡镇,兴国镇入列全国重点镇,大王、太子和金海等镇区成为市“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
统筹财政专项资金3.5亿余元,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浮屠、大王镇被评为“省级示范镇”,13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村”。交通建设累计投入90余亿元,改造国、省道186.9公里、县乡道265.2公里、通村公路919.6公里,杭瑞、大广高速以及武阳一级公路、106国道改扩建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兴富一级路已通车,黄阳快速路等枢纽路网即将完工,武九客专阳新段加快推进。
水利建设累计投入12亿元,重点实施了富水下游干流防洪治理、王英水库城乡一体化供水等重大工程,加固改造病险水库121座,整治当家塘堰4000余口,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8.6万人。
农村电网改造投入7.3亿元,增容升压变电站20座,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955千米、台区1476个。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8个,新增耕地8817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土地复垦5390亩。
上下联动抓创建、保生态
发展本底日益夯实
扎实开展“五城同创”、“绿满富川”、“五边三化”等行动,新增造林28万亩,荣获全省“国土绿化模范县”和“退耕还林先进单位”。王英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枫林被评为省级生态镇和森林城镇,45个村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村,72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
新建莲花湖、明月湾等4座开放式公园。莲花湖和七峰山分别获批省级湿地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
依法关闭“五小”企业238家,整治重点污染源企业95家,整合关闭露天采石场135家,非法码头和非法加油站点全部拆除。整险加固尾矿库4座、闭库销号21座。淘汰煤矿、钢铁等过剩落后产能,实现全域无煤炭开采。
新建王英、富池等污水处理厂3座。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3家。启动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20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60.1%、51.3%、37.1%和57.7%,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尽心尽力促脱贫、惠民生
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全县财政用于民生社会事业支出16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6%。
深入推进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101个、老区村45个,58个村脱贫出列,8.1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加快推进。
“两区两带”建设成效初显。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扶持成功创业1.1万人。净增“五险”参保5.6万人,总数达37.8万人次。累计发放各项社保资金30.7亿元。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8%。全面推进“按标施保”,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标准提高46%。80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新建和改(扩)建校舍30万平方米,创建标准化学校129所,总投资12亿元的教育城基本建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验收。
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卫生城加快建设,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302个。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78%。发放大病救助资金6000万元。
县图书馆、文化馆、采茶戏传承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县文化馆晋升国家一级馆。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承办第七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阳新段获“人气较佳”赛段。
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7935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5838套。
全面推进平安阳新、法治阳新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连续10年实现命案全破,七类案件破案率位居全市前列。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打非治违”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防动员、双拥优抚和人防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残联、科协、档案、民族宗教、统计、物价、粮食、供销、气象、邮政等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依法行政立规矩、提效能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全面清理“吃空饷”和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共查实“吃空饷”人员364名,收缴资金472.8万元。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狠刹慵懒散乱,政风政纪明显好转。坚决落实“三短一简”,“三公”经费在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年均下降12%以上。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54件,办复率、满意率分别达100%和96%。修订完善县政府工作规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积极推进富池等镇区扩权强镇试点改革。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做实做强县城投、交投、房投等融资平台,筹集资金65亿元,有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把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关口,审减资金4.2亿元。
成立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公共资源交易额达76.4亿元,节减财政资金4.9亿元。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277个审批事项压减至178个。积极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1万户,增长2.2倍。“氵韦源口螃蟹”成为黄石首枚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新增加长丰米业等湖北省著名商标7件、三元油脂等湖北名牌9个。
围绕阳新县委决策,县政府在县长明进华等一班人带领下,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坚持经济社会发展速效高于全省、领先全市,到2021年,确保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6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亿元,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000元,年均增长1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00元,年均增长16%;外贸出口达到4亿美元,年均增长12%。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坚持发展要务,舞活沿江龙头,率先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县域中打造千亿级生态产业集群。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当作提升产业质效机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以转型升级为抓手,以科技、产业、业态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黄石产业强市的承载区。
——坚持城乡共荣,突出新区开发,率先在黄石—阳新一体化发展中取得奠基性成效。积极融入黄石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体系,持续推进美丽阳新建设,全面提升我县城镇化水平,努力将阳新打造成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黄石生态立市支撑区和市域副中心城市。
——坚持民生至上,决胜脱贫攻坚,率先在全省“国贫县”中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始终把增强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奋发有为的“上游意识”,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奋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