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波 文/摄)
2015年初,黄石制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让不少居住在棚户区的市民们住上了新房,而家住黄石港区纺织社区的76岁退休老人金向东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6年之前,金向东的居住环境经过了两次变迁。1959年,金向东参加工作。工作之初,单位给他在西塞山区分了一套平房。低矮的平房采光不好,而且住在里面并不宽敞。结婚之后,随着两个女儿的降生,原本狭窄的平房显得更加拥挤。
1980年,金向东调到黄棉工作,住房问题仍旧是困扰他们一家的难题。1986年,金向东在纺织社区分得一套60多平米的住房,这个难题才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套住房在一幢由红砖砌成的老式砖混结构的楼房里,虽说不是新房子,但是从搬进来的那一刻起,金向东和老伴便打算在这间房子里度过余生。“家里的卧室衣柜和厨房碗柜都是按照固定比例制作的,镶嵌在了墙体里。”和这些特制的家具一样,他也准备在这里扎根了。
3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随着房龄增长,老房子也有了自己的“脾气”。墙体脱落、水管锈蚀、地面开裂……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金向东。然而,让金向东没想到的是,他的居住环境又将出现一次质的飞跃。根据全市棚改工作部署,金向东和邻居们住的老房子均属于拆迁范围。
2016年5月20日,金向东在黄棉生活片区棚改指挥部群众服务厅里,将万达华府小区一套103.3平米的电梯房选为自己的拆迁安置房。新小区离老房子不远,同样能享受到周边便利的居住环境,不少熟识的老邻居也将新房挑在了这里。
预计今年,金向东一家便能搬入新房。
5年回眸
金向东一家是黄石棚户区改造工作顺利推进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矿城市,黄石的棚户区点多、面广、类型杂,七个县市区均分布有集中成片的棚户区,也有零星分布的棚户区和城市危旧房,还有垦区危旧房、林业棚户区。这些棚户区大多形成于黄石市建设初期,普遍建筑密度大、建设质量差、配套不完善,夏天屋漏雨、冬天墙透风,排水难、出行难、入厕难、防火难等一系列问题相当突出。
2015年初,黄石制定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方案,组建市棚改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分任政委和指挥长,提出“三年计划、两年启动、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在棚改过程中,黄石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一方面“改不改”由群众说了算,另一方面“怎么改”由“自改委”(棚户区改造项目自治改造委员会)说了算。与此同时,黄石还整合政策资源,创新融资方式,调整融资模式,破解了棚改工作中的资金瓶颈。两年来,黄石共启动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79个,涉及家庭6.18万户,完成三年目标的88%。黄石市民的居住条件正在悄然发生着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