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人民重托,不辱神圣使命!
回眸过去五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始终在民主法治上用心,在改善民生上用情,在促进发展上用力,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留下了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的坚实足迹。
五载履职路,硕果满枝头。五年来,依法召开代表大会8次、常委会会议41次、主任会议65次,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52个,开展执法检查16项、专题调研和视察50项,组织专题询问5次,对市政府25个部门开展工作评议,交办审议意见书62份,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14人次……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将1800多个日子的忙碌奔波浓缩进这一个个数字里,书写出求实奋进、一心为民的动人篇章。
围绕中心 助推发展勇担当
推动“两大省级战略”实施,推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落实,推动全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地……五年来,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自觉将人大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履职、积极履职、创新履职,在我市转型升级、跨越崛起的进程中,体现了人大担当,彰显了人大作为。
先后就中国农谷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中心城区拆违控违、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20多项重大议题进行调研和审议,并作出决议决定,有力推动了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修订完善《荆门市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办法》,支持市政府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在全省市州率先建立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库。2014年,探索对市教育局等7个单位的部门预算进行重点审查;2015年,探索对市水务局等5个单位的决算进行重点审查;2016年,将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纳入预算审查监督范围,听取审议预算编制情况的报告,让我市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实现全覆盖,为人民盯紧“钱袋子”、看好“家底子”。
抓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这个“牛鼻子”,持续跟踪监督。连续3年开展走访企业和企业家代表活动,先后对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近300名厂长经理、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开展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广泛调查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转交市政府研究处理,有力促进了涉企收费过多、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行政审批进度慢等问题的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主动作为 推进法治谱新篇
五年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努力推动法治成为全社会较大公约数。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2016年1月,在市八届人大七次会议的会场上,新任命的22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面对国徽,手持宪法,庄严宣誓。这是我市首次举行的新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的剪影。我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以来,本届人大常委会已组织37人次在会上向宪法宣誓。通过庄严的仪式化表达,激励新任命人员更加尊崇和敬畏宪法,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宪法的忠实信仰者、自觉实践者和坚定扞卫者。
2016年1月1日起,我市可以行使地方立法权了。市八届人大常委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强化立法主导,创新立法机制,充分发挥立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推动作用,为建设法治荆门垒土夯基、厚积成势。坚持开门立法,建立13个立法工作基层联系点,在全省率先探索委托第三方论证法规草案和征求意见研究报告制度。及时回应社会期盼,将城市管理立法作为立法重点,审议通过《荆门市城市管理条例》,为解决城市规划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卫生、道路交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法律遵循。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在全省率先制定《组织代表旁听庭审活动办法》。五年来,共组织代表110人次参加旁听庭审。凡是代表听审的案件,没有上诉、抗诉和改判问题。
以民为本 聚焦民生显实效
邦以民为本,万事民为先。五年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始终聚焦民生改善,聚焦环境保护,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做到民有呼、我有应,民有需、我有为。
漳河是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是荆门中心城区及周边唯一的饮用水源。常委会坚持将漳河水源保护作为“头号工程”,连续4年将代表提出的拆除网箱养殖、拆除筑坝拦汊、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农庄污染等建议作为重点建议;多次专题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漳河水源保护情况的报告;每季度组织代表深入库区明察暗访。通过持续跟踪监督,市政府采取强力措施,出台漳河水库“三圈”范围保护规划,拆除72处筑坝拦汊、600多个养殖网箱,修复1000多亩湿地,沿漳河库区流域12个乡镇全部开建了污水处理设施,漳河水库成功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并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2015年,顺应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期盼,开展了一场专“问”住房公积金的询问。把较辣的问题摆出来,把民众较关心的问题问出来,答复不满意的反复追问,不走过场……专题询问结束以后,有关部门认真整改,连续推出系列新举措:放宽公积金使用政策,将灵活就业人员和创业大学生纳入公积金制度保障范围,提高购房使用提取额度,推行异地缴存互认。我市群众“住房梦”的圆梦路径变得越来越通畅!
代表为重 优化服务焕活力
强化代表主体意识,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五年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始终高度重视代表工作,积极支持代表依法履职。全市各级代表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为人民发声,替群众代言,为推动荆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代表“双联”工作。不断探索完善常委会同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机制,制定出台市人大代表回原选举单位述职办法、市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办法。坚持每年走访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5名代表,每年联系不少于2次。坚持主任会议成员和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每人联系1个代表小组。五年来,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400余人次,参加立法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工作780余人次。
扎实开展代表活动。在全市组建239个代表小组,注重发挥“代表之家”载体平台作用。在市人大代表龙泉小组连续五年跟进监督下,罗汉山29家采石场彻底关闭,全部塘口已经复绿。在市人大代表泉口小组的反复明察暗访下,环保部门采取措施,有效缓解了寨子山生产扬尘和噪音污染问题。2016年,开展“千名代表进千企”主题活动,组织全市50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1100多个企业开展调研,推动解决企业在融资需求、税费负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效果良好。
#p#分页标题#e#提高议案建议督办实效。五年来,共督办代表议案1件、建议696件,督办代表重点建议57件。创新建议督办方式,通过对重点建议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建立建议办理结果第三方评估机制,代表建议办理质量逐年提升。代表提出的关于缓解荆门城区交通拥堵、优化公共交通线路、老旧小区安装路灯等重点建议得到了较好落实。
从严从实 强基固本促提升
五年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把抓好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强化素质、规范运行、正风肃纪、凝心聚力为抓手,推动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
狠抓学习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专题学习40余次,举办法律法规讲座20次,举办理论研讨会5次,依法履职能力明显增强。
狠抓制度建设。五年时间制定修改完善制度26项,形成了立法、监督、代表工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工作有序开展。
风劲帆满海天阔,扬帆远航正当时。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会更加忠实履职,更加奋发有为,在实现“三大定位、三个率先”目标、加快实现荆门在湖北中部崛起的生动实践中,谱写更加壮丽辉煌的人大工作新篇章!(通讯员 蔡明虎 高胜前 车庐君 记者 戴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