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新年伊始。全市“两会”召开在即,八届市政协即将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晒出一张出色的五年“成绩单”。
这五年,市政协着力推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协协商民主,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各方配合”的良好局面。
数说八届市政协工作
五年来,八届市政协召开5次全体会议集中协商,10次议政性常委会议专题协商,21次重点协商,28次对口协商,19次界别协商,56次提案办理协商。形成48篇大会发言材料、10份建议案、50篇《议政建言》。
共征集提案2340件,立案2069件。确定重点提案41件,32个市直单位被评为提案办理满意单位,102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组织开展专题视察56次。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38期,126期被省政协采用,89期得到省、市领导批示……
互动对接
协商民主迈出铿锵步伐
五年来,市委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对政协工作领导,保障政协履职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党委的重视,政府的支持,为我市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15年10月,市委召开政协工作会议,来自县(市、区)党委和市直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从不同角度交流了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支持政协履职、推进政协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全市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举措。这是五年来市委第二次就加强政协工作专门召开会议。
五年间,像这样实实在在的举措,市委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力度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政协工作的高度重视——
每一年,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出席市政协全体会议和议政性常委会议,倾听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的声音;每一年,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委都主动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提要求;每一年,对市政协报送的专题报告、议政建言、社情民意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认真阅读,批示转发相关部门,不少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采纳。
“要把政协工作纳入全局工作的大盘子,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做到与党委全局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开幕大会上,市委书记别必雄的话语生动诠释了这份“重视”。
有文必阅,有报必签,有请必到,有会必应,党政领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前所未有的力度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支持政协履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不懈探索——
市委先后出台了《中共荆门市委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些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市政协工作、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作用的纲领性文件。“这有利于破解政协制度建设‘体内循环'’自拉自唱‘的难题。”八届市政协主席王启泉的解读是:我市政协制度建设由此提升到一个更高层面。
建立政协谋题与党委圈题、交题相结合的协商选题机制,党政领导领衔督办政协重点提案机制,党政领导班子定期与政协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将提案办理工作纳入党政干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党委、政府着力推进各项制度建设,为政协有效履职保驾护航。
聚焦热点
参政议政为科学发展汇聚“正能量”
2012年,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三级干部大会就建设中国农谷进行动员部署后,市政协及时组织专题协商,提出科学规划立谷、壮大产业强谷、创新发展兴谷、生态建设美谷等28条建议。为推进“文化荆门”建设,围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开展专题协商,从15个方面提出建议。
2013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热词。市政协组织各界委员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调研,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针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放缓、后劲不足、结构不优、转型压力大等问题,市政协组织专班围绕“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打造实力荆门重要支撑”,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2014年,市政协形成了《关于创建美丽乡村,推进生态荆门建设的建议》和9个专题调研报告,提出着力整治面源污染、强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大力发展循环高效农业、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引导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等135条建议。
2015年,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潮初起之际,市政协深入62家企业调研,组织58个相关部门、人民团体和部分创新创业人士召开16场协商座谈会,组织专班赴成都、苏州等地考察,提出“双创”目标、发展路径、生态环境、平台建设、政策支持等建议,为市委出台《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6年,市政协分别召开会议专题协商我市“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纲要草案中的重点课题,提出意见建议127条,其中52条建议被吸纳进规划纲要。同时,围绕荆门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等召开8次专题协商会,市党政领导、老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共聚一堂,面对面协商,形成了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等重要共识。
五年来,围绕生态立市、法治荆门建设、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构建新型智库、大气环境整治等发展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协先后组织专题调研70多次,参加的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达400多人次。
每逢大事总有政协声音。一份份报告、一条条建议,源源不断汇集到市党政领导案头,睿智之言逐步转化为助力改革发展的务实之举,政协“好声音”为荆门科学发展注入鲜活“正能量”。
补齐“短板”
切实提高政协民主监督实效
“以前监督,总觉得缺点什么。现在开展监督,说话可有底气了!”2016年8月,拿着市委“新鲜出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实施意见》,市政协委员李铁鹰半开玩笑的话语,道出了委员们对更好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期待。
李铁鹰的“底气”正是来自完善的制度机制保障。“对政协民主监督提出的意见建议,被监督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和办理,3个月内向政协作出书面反馈。要切实尊重和保护政协委员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权利,正确对待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委员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做到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实施意见》提出了将政协民主监督纳入党政大督查范畴,将办理落实情况列入党委、政府督查机构的督查内容,对保障委员监督权利作出“刚性约束”,切实解决监督成果落地“较后一公里”问题。
“政协民主监督内容广泛,如果面面俱到地监督往往力不从心,事与愿违。”在王启泉看来,监督内容就要聚焦而不能“散光”,创造性提出民主监督的“三重”,即党政重要决策部署落实、重点工作及项目推进、重大民生热点问题解决。
2015年4月,我市在湖北省率先出台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0条”。如何加快推进政策落实落地?市政协8个监督小组迅速行动,深入21个市直部门和部分“众创空间”,面对面听取“创客”心声,逐条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形成了《创新创业专项民主监督情况报告》,为市委、市政府掌握实情提供帮助。
相继开展的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个“30条”政策落实、汉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推进,也都在视察座谈基础上梳理出问题清单。监督中,委员们既客观反映问题,又向相关单位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举措,寓民主监督于协商、支持、服务之中,做到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关注民生
搭起“连心桥”传递民生温度
“广大委员既有服务群众的强烈愿望,又有服务群众的能力优势。”王启泉认为,政协组织应该多搭平台,搭好平台,把委员中蕴藏的服务群众的热情和力量充分释放出来。
市政协先后开展了以每位委员联系一户群众、每年为联系户办两件实事、帮助联系户三年奔小康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活动;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发展、促和谐为主题的“三进两促”委员活动日;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回归本色、扶危济困、行善积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回一扶”等系列活动。
委员们又多了一个履职舞台。吴红林委员在企业新开张庆典现场,捐助了10名寒门学子,多了一丝融融暖意。彭明忠委员出资14万元引来山泉水,让京山县杨集镇新庙村106户告别“山居而谷汲”的苦日子……五年来,市政协委员共联系帮扶群众2588人,累计办实事1556件,捐赠帮扶资金872万元。
广大政协委员肩负着时代重托、社会责任,心系群众冷暖,反映人民期盼,为增进民生福祉鼓与呼。
市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政协立案2069件,涉及民生方面的占三分之一。其中,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政协提案持续关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采纳提案建议,新建、改造多条城区主次干道,打通断头路,采取“治堵保畅百日行动”等一系列措施,使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城区菜市场建设、规范学前教育、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等提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办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桩桩一件件,紧扣民生脉搏,点击社会热点,生动彰显了人民政协履职为民的真切理念和赤诚情怀。
五年履职路,硕果满枝头。迈着坚定而铿锵的步伐,踏着时代昂扬奋进的节拍,八届市政协走过了五载不平凡的履职历程,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满载收获,满怀希望,为我市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通讯员 王焦成 吕婧 记者 汪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