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产业集群带动城镇发展

本报记者 潘雪君 近年来,大冶市深入产业转型,通过不断夯实产业平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大冶市产业转型进展突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日益强劲。 转型发展 构

本报记者  潘雪君

近年来,大冶市深入产业转型,通过不断夯实产业平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突破性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大冶市产业转型进展突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日益强劲。

转型发展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提及大冶,人们想到的是它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矿产资源终有用完的一天。2008年,大冶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痛则思变,转型发展成为大冶必要选择。如今,大冶从“一矿独大”变成“四产驱动”,形成了以矿业延伸产业、机电制造、食品饮料产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等多驾马车并力驱动的局面。
近年来,大冶市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改革活市”的发展战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冶市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引领,择商选资,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升集聚和吸纳能力,城镇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以“提质增效”为主题,以千亿投资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以建材产业和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着重统筹冶金、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向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新型产业体系。
与此同时,通过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联润商贸城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以电子商务、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同时积极促进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0%,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地位。
大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力发掘青铜文化,弘扬千年古县、劲牌养生、美丽乡村、特色民俗等文化品牌,加快推进金湖生态园、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鄂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成功申报一批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力争到2020年,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在现代化农业上,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产品销售电子商务发展与品牌建设,实现农业发展向产业化、生态化和品牌化转变,加快三产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以上。

产城共融   城镇综合实力增强

近年来,大冶以创建国家级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为契机, 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遵循产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关联集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产业与城市的共融发展,提高人口和要素吸纳能力,城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据了解,黄石大冶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建,主要是打造以园区服务中心为“一心”,以创新驱动发展轴为“一轴”,以综合服务区、城西北综合产业区和扩园综合产业区为“三区”,以生命健康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研发创新园、现代物流园等专业园区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为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骨干公路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园区主干道、支路及周边地区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进通讯、电力、热力、排水、排污等市政管网建设,加强“数字开发区”建设,大力推进区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商贸、商务服务,优化园区生态环境,将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的生态科技新城,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发展新平台,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共融发展。
为加快构建集聚发展格局,以黄石大冶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导,推进各级园区联动协作和统一管理,在科研资源、创新平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与服务共享,以配套促聚集,不断挖潜产业发展空间。
在工业布局上,按照错位发展原则,逐步形成以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各乡镇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布局;服务业布局上,形成以大冶城区为核心,保安湖旅游片区、铜绿山旅游片区和金盆山旅游片区为重点的“一心三片”文化旅游布局,打造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业布局上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休闲观光农业区、花卉苗木产业区、生态水产养殖区、高效种植农业区和现代畜牧产业区等六大现代农业产业区。
全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按照“合理规划、超前考虑、精细设计、优质建设”的要求,促进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逐步建成系统完善、安全高效、城乡一体、区域统筹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城乡共建共享,为产业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推进产城融合智能化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6168/
1
上一篇大冶代表团展示出良好形象
下一篇 两家民间文艺组织省城获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