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婶今天要迁居城里,去帮儿子开“果城里芋头圆专卖店”。三叔去世早,儿子在外打工东奔西走赚钱不理想,她出主意:山里的芋头圆山外人都喜欢,到城里开个小吃店,一定开得出名堂。儿子去城里一开,见小吃店每天顾客盈门,就扩大经营去开专卖店。
芋头圆,这充满果城里特色的美食,同三婶的关联真是不一般,不但使三婶走出大山,当年还成就了她的姻缘。
那年三婶在大冶湖工地上,跟三叔谈对象,她父母认为山里日子苦,不想结这门亲,想拿出充分的事实来说服三婶,还来我家“访人家”。他们怕我家有所准备,蒙住他们的视听,搞了个突然袭击,不打声招呼直奔我家。这样,可以收集到真实的山里日子苦的情况,好让女儿打退堂鼓。
他们来到我家是下午了,只有祖母一个人在家,祖母听说了他们的来意,不慌不忙接待他们,递上热茶,在火塘上架起蔸子火请他们烤火,还说:“你们这样很好,能看看我们的真实情况,你们在我家吃晚饭,住一晚,了解一下这地方然后决定。”他们留了下来。
他们一边烤火,一边看着祖母洗芋头焖芋头;一边割韭菜,煮绿豆,切萝卜豆腐丁放锅里炒。他们暗忖:可能是炒下饭菜招待他们吃芋头。多亏我们这样来看一下,再困难,对象的父母来访人家,一餐白米饭得招待,是实在拿不出来呀,山里太穷了!打算第二天天亮就走。
不想祖母说:“我们没有好东西待客,做点芋头圆子你们尝尝。只是不能如过年一样做肉馅的。”他们好奇想:芋头能做圆子?只见祖母把焖熟的芋头剥去毛茸茸的芋头皮,放到大木盆,兑上苕粉,倒些滚烫的开水,把苕粉和芋头反复地揉,不一会,散散拉拉的两样东西,揉成了又白又软的面团,然后把它掐出一个个小坨坨,捏成灌状,将那些炒得香喷喷的“菜”放到里面,慢慢捏拢,一眨眼工夫做成了圆子。
那圆子放到筲箕里,一个个排着,好像一筲箕粉嫩的白桃。傍晚时分做好芋头圆,家里在畈上干活的人就回来了,就准备煮圆子“过夜”。祖母在锅里把水烧得滚开,把芋头圆轻轻放下去,煮到蒸汽弥漫了灶屋,揭开锅盖,芋头圆在锅里象皮球一样浮了起来,放下麻油和葱花,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舀起来,端给他们,他们试着咬一口,香喷喷满口生津……他们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能做出这么好的晚餐,果城里这地方还可以,于是决定住下来看一看,于是以芋头圆为契机,他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果城里
果城里,山高坡陡,土地逼仄,物产匮乏。果城里人想方设法,在山腰建围堰,在山洼开出一块块水田,并把泉水引到水田,种起水稻;芋头虽丰产,可受了旱就长筋,受渍了就长煮不熟的“夹生块”,果城里人就把芋头种在沟头港边的地头上,虽然离水咫尺之遥,可高低落差大,无水渍之虞;靠近水源,若逢十天半月不下雨,就近用桶或者粪瓢浇上一阵,那芋头就旺盛地生长……
山里没有大鱼,果城里人把港里的小鱼烤好,晒干,和辣椒皮混煮,风味独特;还做苕粉肉,印子粑,他们看见芋头不大好吃,可不黏不结,淡中带甘,和黏性很强的苕粉揉在一起,把包汤圆的馅包进去,吃起来就有了独特的风味。果城里的芋头圆,和小干鱼,苕粉肉舂糍粑一起,成为一道道美食,丰富着果城里的餐桌、日子。
他们临走时,三婶教民办的父亲文绉绉说:“我们从芋头圆里看到,这方水土养出的人勤劳聪明,把果城里打造成了一方丰富多彩的水土,虽自然条件没有山下优越,可日子不比山下差。女儿嫁到这样的好地方,我们心里踏实。”
果城里芋头圆
三婶今天要迁居城里,去帮儿子开果城里芋头圆专卖店。三叔去世早,儿子在外打工东奔西走赚钱不理想,她出主意:山里的芋头圆山外人都喜欢,到城里开个小吃店,一定开得出名堂。儿子去城里一开,见小吃店每天顾客盈门,就扩大经营去开专卖店。 芋头圆,这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5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