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至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名大冶籍作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记住乡愁·美丽大冶”大型笔会,为大冶发展增添文化动力。
两天的行程中,作家们前往小雷山、龙凤山庄、汉龙公司、劲牌公司和上冯村采风,他们将用笔墨着重围绕“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描绘大冶的“一区两园七朵金花”,提高大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大冶山水名扬天下。
分别多年 让乡音再次响起
初冬时分,小雷山的报告厅里却温暖如春。130余名大冶籍作家中,有的年过八旬,有的还不到而立之年,很多人不远千里从海南、北京、西安、长沙、萧山等地赶来参加这场文化盛宴。
“我是昨天从北京赶来的。”原央视编辑、著名编剧翁德林说,前不久家里有事,还想着可能来不了。但家人认为这次活动意义重大,一定要参加,还特意帮我买了高铁票。
现年75岁的曹策前,在女儿的陪伴下,从千里之外的珠海赶来。在大冶文化馆担任专业创作员期间,他不遗余力扶持大冶本土作家,发现并鼎力推出具有潜力的本土文学新人。尽管籍贯是长沙,但曹策前在大冶生活了16年,早已把大冶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跟老曹是多年的朋友。因为生活的辗转,拉远了彼此的距离,我们有30多年没见了。” 著名作家胡燕怀感叹,时光荏苒,这次活动让久违的朋友再聚首,让熟悉的声音在耳旁响起。
文学创作 离不开浓浓乡愁
现年68岁的胡燕怀,喜欢写作,更爱家乡,大冶的山山水水都化成了他的笔墨。作为大冶任作协主席,胡燕怀说:“要懂得为故乡放歌,为脚下这一片热土点赞,要记住乡愁,在故乡的大地上,书写笔尖的幸福。”
胡燕怀用自己的方式,宣传推介了美丽大冶的转型和发展,向大家展示了铜都古老灿烂的矿冶文化,由他编剧的电视剧《总督张之洞》和《活出个样儿》,曾获得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中国作协会员、《鄂州日报》编辑胡雪梅是还地桥人。多年职业记者的生涯,让她丰富了人生阅历的同时,更成熟了她的思想。尽管生长在鄂州,但父辈的寻根问祖,也让她对老家大冶感慨万千。胡雪梅的小说无不散发出泥土的气息,那浓郁的“乡愁”是较真挚的爱。她尝试着去了解大冶的历史,去拥抱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矿冶之城。
“38年前考出去就很少回乡了,但家乡的事听闻得较多,泪也流得较多。尽管自己缺席了家乡的很多大事,但家乡的记忆是一生中较美好的、也是较具有回忆价值的。”翁德林说,故乡情节决定了创作的方向,一个小巷子、一座老房子,往往能激活他内心深处的记忆,故乡的轶人轶事犹如午夜清晰的梦境,萦绕着他怀念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