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2日-3日,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议暨走转改采访活动将在我市举行。
会议将通报2016年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评审筹备情况及《城市党报研究》杂志复刊申办情况,并就党报分会2017年举办第30届年会(五届第二次理事大会)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商议。
与会人员将共同探寻媒体融合转型之路,并将深入劲酒集团、园博园等地进行新闻采风活动。
而在1日下午,来自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南阳报业传媒集团、丹东日报社、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昌日报社等10余家集团、报社的近30名报社社长、总编辑、主任和记者已陆续抵黄。针对当前新形势下的传统媒体如何转型、融合,媒体人如何转型发展,各位社长、总编辑等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永葆初心开拓前进
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社长李金洲
媒体融合转型已时不我待,黄石日报传媒集团事业发展亦在艰难推进。面临错综的国内外形势,多元的舆论生态环境,我们新闻人的政治定力坚决不能变。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媒体格局在变,但我们的媒体职责坚决不能变。必须坚守职责和使命,做党和人民都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用较生动的新闻、较深刻的报道、较强势的宣传,展现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展现发生的深刻变化。
媒体生态在变,但黄石日报传媒集团精神坚决不能变。一直以来,集团就有着团结、负重、创新、超越的团队精神。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牢牢占领主流媒体阵地。新媒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需要“爬北坡”的勇气和干劲。只要集团上下一心鼓足干劲,勇于创新理念、内容、体裁、手段、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中,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进而牢牢占领主流媒体新阵地。(黄石日报 记者 易木生)
新闻永生报纸不死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徐聪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报类媒体如何转型发展?对此,徐聪认为,传统媒要把握大势,因势利导。
“目前纸媒发展形势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报纸会被完全淘汰,纸是死的,但报是活的,报纸不会死亡。”徐聪说,传统媒体要转型,就应该有新媒体思维,以用户为导向,多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内容。
另外,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要走“中央厨房”的路子,打造融媒体平台,人人都成为全媒体记者;要对传统媒体进行“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优化资源配置,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的新闻产品。
“新闻是永生的,只是当前形势对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徐聪说,阵痛与严冬终将过去,媒体行业将会继续向前发展。(东楚晚报 记者 程婷)
借力新媒体提高传播力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秘书长浦争鸣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在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是记者。因此,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党媒来说,发展新媒体可以巩固和扩大党的新闻舆论宣传阵地,同时提高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这个融合过程中,媒体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内容的打造,了解受众的需求,把新闻产品精准定位到目标受众群体;其次,在新媒体的语言环境下,对写作有更高的要求;第三,传统媒体要保持公信力和性,继续做强做大深度解读和深度报道。
总而言之,党媒要生产出高雅品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同时做好新闻产品的区分,使不同媒体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优势,让读者在不同的媒体上都能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东楚晚报 记者 阮瑞祺)
内容为王读者至上
自贡日报社副总编辑廖常伟
谈起媒体融合发展,廖常伟说,现在地市级党报正在经历媒体融合的阵痛,遇到了两大难题。
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没有做到真正融合,还是“两张皮”,媒体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做到真正融合,需要打破部门之间利益的固化,让报社人才资金流动起来。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二是新媒体还没有找到经济增长点。虽然现在传统媒体都在做新媒体,但新媒体经营还是依托报社,还没有实现盈利。找不到增长点的原因还是在于两者没有真正实现融合发展。
廖常伟说,当下,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变就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发展新媒体,会采会写会编还不行,还需掌握了解新媒体技术,如微信、微博、新媒体传播技术及传播技巧。为此,他认为,发展新媒体需要一种复合型人才,在新媒体信息与传统媒体报道之间相互转换,将采编很好地结合。
廖常伟说,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读者至上”是必须遵循的规律,作为媒体人要精心写好每一条稿件,编好每一条稿件,多推出像焦裕禄、杨善洲那样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典型形象,将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用人物崇高的精神和事迹影响、感染受众,润物无声、成风化人。(东楚晚报 记者 胡波)
媒体人要对转型有信心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蒋旭灿
“在新形势下,都市报类媒体要转型,必须整合内部资源,调整内部运行机制,同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移动新媒体,办好生活类移动新媒体,并以此为平台,做好‘服务+新闻’。”蒋旭灿结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张都市类报纸改革转型的经验谈到,移动新媒体的服务做好了,移动客户端就会发挥出来它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蒋旭灿认为,转型过程中,都市报类媒体必须提高办报质量,关注读者的需求,发挥好服务与舆论监督作用。都市报还应利用好自己的媒体平台,加强与外界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一只手抓好广告经营,另一只手要腾出来做其它财经活动、扩大非报收入的比例。
在媒体转型融合时,传统媒体人也在思索如何转型。对此,蒋旭灿认为,媒体人要先从思想上转型,从记者、经营人员到管理层都要有应有危机感和急迫感,加强学习与自我提高。与此同时,在心理上,媒体人要对转型有信心,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才。媒体单位也要创造条件,改变考核机制,并多给员工提供一些转型实践的机会,引导传统媒体人积极转型。(东楚晚报 记者 程婷)
品质是报业立身之本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方立明
“纸媒转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更是大有可为。”方立明表示,一直以来,温报集团按大力建设“品质报业、效益报业、素质报业”,构建了具有强大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党报集团。
“温报集团立足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在大量创新探索的基础上,从品质、效益、素质三个维度深化融合,以融合提品质、增效益、强素质,构建了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方立明说,品质是报业转型升级的立身之本。纸媒要牢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与特点规律,将新闻报道品质提升与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有机结合,融“报纸、网站、刊物、阅报屏、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为一体,“先端后网再报”融媒传播,实现报网联动、互联发展、融合推进、同频共振,增强传播力。
方立明指出,效益是报业转型升级的成事之基。纸媒要着眼“媒体+服务”,着力搭平台、拓渠道、强技术、育项目、优机制、浓氛围,更加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创业,通过加强内外合作、寻求共赢,推进报业内容、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运营模式向效益化、集约化、多元化转变,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运营,进一步提升传媒产业增值空间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认为,报业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素质作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要着眼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新要求,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教育培训、优化管理、考核激励、项目孵化等五环联动,加强新闻理想、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能力、人文关怀、职业操守等人才素养的融合,加快新老媒体从业人员转型,自练内功,强身健体,在理想信念上同心同向,在融合发展上创新创优,才能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东楚晚报 记者 胡波)
要研究用户细分粉丝
保定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许顺兰
媒体融合并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此消彼长,而是包括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是在此长彼长的良好态势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传统媒体改造,全方位推进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的大融合,让新媒和旧媒在融合中共荣共赢。
融媒体时代,用户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轻浅化和追求选择性、实用性阅读现象突出。作为融媒体,就要研究用户,细分粉丝,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聚集用户作为重要抓手,搞活动、黏粉丝,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开辟媒体新蓝海。
需要注意的是,“内容为王”的铁律在任何时候都适用。新闻要强调本地化、分众化,增强原创力,充满人文关怀。
(东楚晚报 记者 阮瑞祺)
应该鼓励记者分饰多角
丹东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秦志安
秦志安认为,如今传统纸媒面临着经营收入下滑的局面,这就要求纸媒需走向融合发展阶段。目前,大部分地级市传媒集团都拥有两份报纸,一份是党报,另一份是都市报。两份报纸如果能内部打通,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将会发挥纸媒传播较大效力。
秦志安表示,纸媒内部打通后,应该鼓励记者一人分饰多角,发挥个人的较大的潜能,为不同类型的报纸和新媒体提供不同类型的稿件。记者增加了工作量,这就要求单位制定一个更加有效的内部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内部管理机制,增强记者在工作岗位上的自觉性。同时,纸媒应树立政治与社会服务意识,一方面为党的宣传舆论工作发声,另一方面要做好读者的服务工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东楚晚报 记者 胡波)
借助外力补强短板
南宁日报总编办主任严丹宁
来到黄石,眼看到磁湖的时候,深感其美。初步了解了下黄石,觉得黄石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一个重工业城市能努力去进行绿色蜕变,不容易。来黄与多家媒体交流探讨和学习,深感荣幸。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纸媒压力重重,做过很多尝试。尽管如此,还是要不断去尝试改变,去适应新形势,把报社经营做好。
严丹宁介绍,南宁日报社旗下有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新闻网“两报一网”等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分别开发了各自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其中南宁新闻网公众号聚合粉丝的能力较强,但吸引广告资源的能力并不明显,几个公众号的经营效果不太好。
今年下半年,他们尝试借助外力补强,与国内领先的互动分享和个性化定制阅读平台ZAKER强强联合,推出地方门户“ZAKER南宁”。利用已有内容资源,充分取长补短,力求融合发展。
(东楚晚报 记者 丁欢 实习生 卞雪)
新闻服务要精细化
孝感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胡光辉
黄石,对于胡光辉来说并不陌生,而每次来黄,他都有不同的感受,黄石的矿冶文化、绿色发展,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及当前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大潮下的转型和发展,他认为,服务用户依然是传统媒体需要坚持的理念,同时要学习互联网媒体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同时,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把精力从做纯广告转到做细分的市场上来。而精细化服务,一定是要基于本地化,进行精细化营销。其前提是符合行业、用户需求,基于行业深度结合,善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产品及服务。
那么,传统媒体人如何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全媒型人才?胡光辉说,这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必然的过程。要多谋求发展、多创新,对不同人提供不同的信息。由以前的“我端什么,你吃什么”转变为“你吃什么,我做什么”。
(东楚晚报 记者 丁欢 实习生 卞雪)
新旧媒体互相借力
天水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周集成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实都是一种传播手段,两者各有优势和劣势。传统媒体的优势是品牌口碑、性高;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与受众互动性强。
那么,媒体在探寻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孤立,而是要将两者的优势进行相互利用,寻找到一个较恰当的融合点。
在这个新形势下,媒体从业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拥抱新媒体,要学习并应用大数据、用户细分等概念。此外,媒体从业者一定要做好全媒型人才,从文本上来说,一名记者除了要掌握党报文本,也要会写作晚报风格的新闻稿件,更要会运用新媒体语言。而写作之外,媒体从业者还要会摄影、摄像。
(东楚晚报 记者 阮瑞祺)
一次采集多元传播
南昌日报总编室主任邹仕虎
纸媒在传播速度以及与读者互动上都存在先天不足,但却有着网络新媒体不可及的和公信力,怎么样找到融合点,转变观念,发挥优势弥补不足,这是纸媒转型的关键。
全媒体的融合,首先是技术的融合,找到移动新平台和技术的支撑,其次是观念、理念的融合,再就是采编流程的融合,“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次利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人人都是自媒体,基本上没有独家新闻了,但自媒体信息往往需要甄别,可信度并不高。大部分传统媒体经过多年来的沉淀,性、公信力、影响力都是有相对优势的。既然我们已经抢不到独家,那就应该在报纸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上下功夫,拓宽传播渠道,占有市场。
黄石的磁湖很美,这么大的城中湖应该成为黄石的城市招牌。黄石在生态转型中,必然需要忍痛割爱,关掉一些落后产能,但其实就是降本增效。当然,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就要做好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三者的融合,任何一环都不可或缺。
(黄石日报 记者 易木生)
做好本土新闻必要且重要
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周华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读者和我们在一个‘房间’;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我们的受众分化,去了不同‘房间’,传统媒体转型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也是我们必须去做的。”周华说,传统媒体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势在必行、势不可挡。
当前形势下,传统媒体到底该如何转型?周华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首先应该是媒体人的转型。传统媒体要想能够转型成功,从记者到编辑都要转型,媒体的发展理念也要转变。
周华认为,诞生之初就秉承着贴近生活、服务百姓的传统都市类报纸,与新媒体有着天然的接近性。新媒体时代,传统都市类报纸必须尝试做新媒体产品。要做好新媒体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团队,而良好的团队一旦形成,将促进团队中媒体人的转型,媒体人的转型也势必会反过来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与此同时,周华也强调,新媒体做的既是平台,也是内容;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本土新闻则必要且重要。
(东楚晚报 记者 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