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雪君 文/摄
四方的房间、一壶茶、摆放整齐的书柜、干净却不空荡,走进邹定德的办公室,他正在看书。后来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才知道,邹定德的学历并不高。但是尽管他的学历不高,可他却有着一股钻研的劲头,永远都在为自己充电,永远都在为迎接未来的挑战而做好准备。
“十年计划”让自己得到升华
1981年,因为家里条件的不允许,13岁的邹定德就走出家门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彼时他初中还没有毕业。外面不比家里,邹定德为了赚钱、为了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下去,什么累活、体力活都干过。“我当时还小嘛,所以什么也不懂,一听能挣钱就觉得可以,人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多杂活也都干过。到后来我也开始做学徒,学一些技术之类的。”邹定德如是说。
1995年,邹定德迎来了自己的婚姻。结婚之后,邹定德并没有结束他的打工生涯,相反一年当中总是全国各地到处跑,回家的时间并不多。“我去过很多地方,干过很多工种,广东福建我都呆过,搬运工、建筑小工、油漆工我都干过。”邹定德说,正是因为结婚以后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很困难,才让他开始思考要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书到用时方恨少。厌倦了打工漂泊的邹定德此时只想要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稳定工作。“当时我特别羡慕的一份职业就是白领,因为稳定嘛,但是一般白领都特别重视学历,那个时候没有学历是干不了的。”邹定德告诉记者,考虑到家庭的困难,看到喜欢的东西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钱买。1997年的时候,他开始自己买书自学。“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买了一本管理学的书叫做《目标与计划管理》,这本书我研究了半年,半年以后我就开始着手规划我的人生,制订人生计划。”邹定德说,当时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十年计划”,在这十年当中不断地学习、充电,然后在十年之内必须重新选择一份职业,重新开始。
2001年,邹定德从打零工转行做了销售,一干就是四年。也就是这四年,让他学到了社会上的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技巧。2005年,邹定德结束了24年的打工生涯,与亲戚合伙在北京开了一家贸易公司。
突破思维较终走向成功
“我做生意一开始其实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年就赚了15万。”邹定德告诉记者,这15万可以说是他的桶金,而在此之前,他也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钱。
但是好景不长,两年后,邹定德与合伙人意见相左,较终他只好自己独立出来,再次创业。“当时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人赚了桶金之后都是没房的赶紧回村里建房子,没车的就买车。但是我不是这么想的。”在邹定德的眼里,房子可以以后再建,但是机会不等人。于是邹定德拿着现有的钱,单独成立了一个贸易公司,也就是现在的苏州远盛塑胶电器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员工50余人,年产值300万,一切都在按计划平稳运行。
邹定德告诉记者,现在市场的走向就是要创新,需要打破老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新颖的东西。想要突破就必须要学习更系统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经营思路,邹定德如今在读MBA学位。“当年我也是因为家里穷,迫于生计背井离乡,书念的也不多。其实我挺爱看书的,所以现在有条件了也算是弥补当年的缺憾吧,学无止境嘛。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公司的将来,我都应该多多学习。”谈到成功的秘诀,邹定德说,思维很重要,当有了深度的思维模式,看问题能够看到本质的时候,也就离成功不那么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