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在生命线上与时间赛跑

[db:摘要]

余诗凯医生在路上检查着所需的器材,争分夺秒。

    “家住河东区鲁山道一位病人情况危急,是派出所民警报的120,请马上前去救治……”一边接听着电话,多个岗位的值班人员各司其职全部跑了起来,一路人马向急救车奔去。笛声响起,车已行驶在路上,从接到电话到车行上路,不到120秒。这是发生在天津120急救中心里的场景,在医生和司机们看来,这就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120”这是一个根植于百姓内心的救命电话,每当生命遇到危险时就会跳出这三个数字,它的背后是一群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的人。这些人如何看待生与死?如何看待快与慢?如何看待工作与家庭?在记者走近他们前,带着很多问号,但与他们一同工作后,终于明白,坚守始于对职业的忠诚。

  生与死

  有人说:中国人把生与死看得很重,重过泰山。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生与死、始与终,是一条界线更是一道鸿沟,一边是生命的存在,另一边是生命的消失。普通人把生死看得重,因此敬畏生命,而这些120急救中心的医生不仅看重生命,更将它置于工作使命的地位,力尽所能、争分夺秒,只为把危难险重患者留在生的一侧,哪怕多留一点儿时间。

  27岁的余诗凯是天津市急救中心河东分中心的一名医生,在这个岗位工作了3年多,每次出诊都在面对着病者的生与死。“拨打120电话求救,绝大多数都关系着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人,作为急救中心医生,必须争分夺秒去抢救。”余诗凯说。在他看来,用较短的时间判断患者的病情,对他们及时、准确地院前施救,安全稳妥地转送到医院,这是圆满的,一天忙下来虽然辛苦但很欣慰,而遇到无力回天的病人,心中总像是堵个大疙瘩,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

  “我特别害怕看到家属失望的眼神,但有时又不得不向家属宣布噩耗,当我默默地走出病人家中,那边已哭成一片,我的内心同样难受。”余诗凯多次和记者强调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心理压力。就在此刻,调度电话响起,余诗凯赶忙拿起刚刚充足电的心电图机器跑向救护车,司机和担架工都已准备就绪。#p#分页标题#e#

  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是属地派出所民警。一路上,余诗凯自言自语,他在猜想这位病人的情况,心梗?脑梗?还是其他什么病因?患者家在一片正在拆迁中的棚户区,胡同间甬道很窄,急救车勉强能够开进去,余诗凯拎起箱子,跳下车火速奔向患者家中,扑面就是一团蚊蝇,这番景象似乎证明着患者家中的破败。而此时,守候在患者身旁的是公安民警,并没有见到家属。凭借经验,余诗凯知道,这个人已经去世了,那僵硬的身体足以证明自己的判断,但他依旧为死者做了较后一次心电图检查,那能够记录心脏跳动的波段被拉成一条直线,余诗凯告诉公安民警:这个人已经走了,初步判断走了几个小时以上……他收拾着仪器,蚊蝇始终围绕在他的头顶上,眼睛不时回望一下那僵硬的尸体,转身离开。为什么总会回望?正是良心使然,或许他寄希望于有奇迹出现?对于这个问题,记者一直不忍向他发问。

  走出死者的家中,邻居们围拢在门前,攀谈着家长里短。看到医生独自一个人走出来,他们已经预感到情况的不妙,纷纷上前打听,余诗凯并没有多言。望着推进去又推出来的担架车,他和记者说道:“哪怕有一丝生命体征,他都可以躺在担架车上被送进医院,但可惜……”一路上,余诗凯只是向记者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出诊情况,而后便陷入了沉思,他望着手机沉默着,今天的病历记录上肯定又会出现一例死亡病历,在这位年轻医生的脸上却是一种难以读懂的表情。

  刚刚回到急救中心,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一个新的求救电话打来,一行人又一次踏上救人于生死存亡的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49320/
1
上一篇售价低于成本价 “黑心棉”被褥买了就上当!
下一篇 比年轻人更有针对性 老年人成重阳节网购主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