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10分钟手机定位找人,60元获得一个人的银行信息……近期,在公安部直接指挥下,公安机关破获了一个跨25个省区市的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01名,铲除42个信息泄露源头,摧毁了9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团伙。
近些年来,骚扰电话和电信诈骗猖獗泛滥,犯罪手法不断翻新。与以往粗放的、随机的骚扰、诈骗不同,如今的诈骗短信、推销电话越来越“精准”——研究生考试刚报名,卖“答案”的就来联系;孩子刚出生,卖奶粉的就发来信息;刚卖了一套房,就有自称公检法的人来电调查偷税漏税;刚刚在银行开户,就有人“提示”账户不安全,需重新操作……是谁让公众的个人信息“裸奔”,成为推销和诈骗的目标?一个主要的源头就是深藏于各行各业的“内鬼”。
以这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为例,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成员包括银行职员、电信人员、快递公司职员、航空售票点负责人等,几乎涵盖了公众能想到的所有领域,且形成了信息泄露源头(查询员)、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下游代理商和客户多个层级的黑链条。稍微出乎普通公众预料的是,倒卖的个人信息除了为电信诈骗等犯罪张目,还为“讨债、婚外情取证”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信息支持”,足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危害之烈。链条要斩断,一抓一大串,公安部门近年来屡出重手,展开专项整治行动,有力打击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以及由其衍生的一系列犯罪活动。而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司法打击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重拳出击的成果显著,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挑战仍很严峻。一些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如银行、保险公司的防护漏洞尚未堵住,快递公司、航空售票机构等又成为“内鬼”的温床。有的安全保护意识薄弱,有的即便有内部防控制度也是松松垮垮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发现了“内鬼”坚决惩治固然重要,但“亡羊”必须“补牢”,完善内部防控,加大渎职问责,给个人信息牢牢地加一道安全锁,更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