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给阅读多点时间 让书香“无处不在”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杨郁卉 滴一点蜂蜜在书上,让孩子去亲吻上面的蜂蜜,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书本是甜的”。这是全世界年人均阅读量第一名的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给我们的启发。阅读,这个表面看起来属于个人习惯的事,当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和习惯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杨郁卉  滴一点蜂蜜在书上,让孩子去亲吻上面的蜂蜜,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书本是甜的”。这是全世界年人均阅读量名的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给我们的启发。阅读,这个表面看起来属于个人习惯的事,当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和习惯时,它的影响就将会是深远而伟大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再次谈到了“全民阅读”的话题,两次将“全民阅读”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要“建设书香社会”,这些正体现了总理对阅读这件事十分看重,他还表示“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每天的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仿佛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去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这一数字不及犹太人人均阅读量的十分之一,与法国、日本、韩国等的人均阅读量比,也有不小差距。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使读书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人们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可实际上很多人往往是“活到老,挣到老”,对知识和智慧的不懈追求,总是被对物质财富的无限欲望所替代,功利心让很多人对看似“无用”的阅读不屑一顾。不仅如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更有人提出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认为巨大的教育成本并没有换来令人满意的回报,“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成为他们对读书持否定态度的主要原因。但是,“教育”并不是“培训”,书也不能被看做赚钱的工具,书的作用在于指导自身的修养,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读书的过程就是通过文字了解前人的智慧,提升自我,创造幸福。

  有人说,每天没有完整的时间去读一本书,零散的时间也就看看微博,读一读新闻,很快就过去了。确实,快节奏的生活仿佛把人们的时间都撕成了碎片,但是不能否认,只要想读书,时间总是会有的。对这些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就是实现阅读的一种重要途径,当你拿起手机,是选择玩几把手机游戏,还是刷一下微信朋友圈、看一段综艺视频,抑或是和朋友聊上几句天……在去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这意味着,在阅读终端的选择上,人们不再受限于纸质书籍本身,数字化阅读已逐渐成为阅读的一种新途径,它不仅不是阅读的敌人,相反,它可以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更易实现。重要的是,是否能用对书香的渴望指引自己从手机里的电子书架上打开一本书,开始阅读。

  打开一本书,只需分分钟,认真读完一本书,需要几个小时或者几天,当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让满城洋溢书香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文明,多么美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350/
1
上一篇评论:只植绿不养绿 那是“坑”绿
下一篇 小货车半路自燃两万元货物被毁 无人伤亡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