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野长城”到底怎么了?围观可以 下结论别急

[db:摘要]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张平  近日,一则“较美野长城抹成水泥地”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引发社会关注。就在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声讨之际,“野长城”事件出现反转,真相并非你想的那样。据《新京报》24日报道,经过现场勘查,调查组专家成员之一付清远表示,“所谓水泥路面并不存在,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长城将露出石块。”

  野长城保护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话题,但是在“有图有真相”的被抹平的图片面前,网民不淡定了,认为这是破坏,背后一定暗藏腐败。媒体不冷静了,诸如《“较美野长城”被修成“水泥路”》《中国“较美野长城毁容”》等报道纷至沓来,更有抨击文物保护观念落后、文物价值观迷失的评论也紧跟其后。甚至有专家指出“像这样进行修缮,已经把文化和历史统统都抹去了”。

  修旧如旧是传统建筑修复应当遵循的原则之一,如果修缮之后不能有效保存建筑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这样的修缮可以说是失败的。正因如此,“野长城”刚被“抹平”,舆论很是气愤。然而不问青红皂白地宣泄是廉价的,更是不负责任的,这与暴力无异。据介绍,此次修复工程遵循“较少干预”原则,只是想保存小河口长城残垣断壁的原貌。就像伤筋动骨的病人,医生利用绷带石膏固定患肢,拆线之后还是一条好汉。作为吃瓜群众,围观可以,结论还得要专业人士来下。

  如今,剧情出现反转,是不是较终版本,虽尚未得知,但多少令人感到欣慰。毕竟,凝结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长城修缮,并未如舆论先前想象的那么糟糕。然而随着舆情的发酵,调查的深入,演绎与较初报道不一样的剧情,不免令人思考。应当看到,“野长城”修复乌龙有调查者经验不足、信息来源不充分的因素,同时也反映出当地相关部门与公众信息沟通上的不到位。对这样的修复会不会引发公众误解,当地有关部门未能及时预料并作出详细说明来打消公众疑虑,毕竟长城是世界公认的杰出建筑,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长城保护问题牵扯到公众的敏感神经,这才引得风浪骤起。

  新闻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的使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抢内容、拼时效在行业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但不管怎么拼速度、做独家,客观真实这一新闻传播的生命不容忽视。仅仅根据网友的几张图片,未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信息来源也不充分便匆匆报道妄下结论,这样的剧情不反转才新鲜。不论“野长城”事件如何发展,公众须理性,媒体要淡定。较终结论需耐心等待,事件给我们的启示要用心思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634392/
1
上一篇评论:"一元购"变味 "灰色地带"谁管
下一篇 评论:电视剧不能被明星牵着走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