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中药都需要趁热喝。在夏季,这样可能让人感觉更热。其实,有一部分中药需要放凉了再喝。
通常服用中药的温度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所需达到功效而决定的。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举例来说,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常要求冷服。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的病人,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密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此外,某些中成药冲剂的服用方法也与汤药的原理类似,比如清开灵冲剂等药物。
那究竟要“放凉”到什么程度药效较佳呢?专家指出,这里说的“放凉”通常指的是凉至室温,并不提倡放置在冰箱中冷却。当然,适当的温度也是因人而异的,体质壮实、脾胃功能强健的人可以接受比室温稍低的药物。放凉过程中不建议过夜,尤其在夏季,不宜超过3-4小时。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药液中的酶分解减效,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营养等成分发酵水解,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通讯员 王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