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新媒体记者 高若瀛 实习生 杨亦凡 有人曾说:高校男生的自行车,前面车筐装的是学术,后面车座坐着的是爱情。多少人的青葱岁月,曾在这明快的二轮节奏下,一路奔驰向前。当曲终人散场,哪怕仅仅作为道具,它们的归宿又该是哪里?
爱情固然浪漫,面包才是生活的必需品。对许多人来说,自行车不过是代步工具,特别是面对规模越来越庞杂巨大的大学校园。
自行车在方便学生们生活的同时,也在带来烦恼——“丢车”首当其冲。
2014年9月,南开大学一名在校学生就曾在网上向有关部门留言:在校三年丢失车5辆,总价值超2000元,较长使用时间10个月,较短不过3天……丢失频繁、维权困难,成为在校生们共同的校园经历。
一方面是爱车频繁丢车,另一方面大量闲置破旧、报废的无主车,却还在浪费高校有限的空间资源。
仅以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为例,截至2014年,两校共有师生69000余人,两校区共有自行车33000余辆。而校内装有的地笼仅2800个,南开大学1300个,天津大学1500个。
有限的地笼,远不能满足学生们安全停车的需求。因此学生扎堆的地方,总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除了数量惊人,较让各大高校保卫处头疼的问题是,每隔一段时间校内都会有大量残缺破损、满是灰尘的无主自行车需要清理。
天大保卫处长张宝帆曾估算过,每学期大约都要拉走10-15辆卡车。南大生活指导中心的老师也表示,每年都能清理出1000多辆报废车。而相当数量的闲置车,仍混杂在使用车中难以分辨。
妥善处理一辆自行车,就像说清它们的来历一样困难。
有的学生出了国,几年间他的自行车只能闲置在校园里,直到他重返校园。更多的学生毕业离校,有人愿意卖掉,有人将车转送学弟学妹,更多人选择弃之不理。
可以说,对自行车的始乱终弃,是造成如今高校僵尸自行车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搞不清楚来历,校方处理就犯了难。
注:天津工业大学某学院门前的报废自行车存放点,目测数目500多辆。
天津工大相关负责人就说,他们也尝试为废旧自行车寻找好归宿,如统一收集后修缮再利用等,但终以失败告终。由于自行车属学生私人财产,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未征得车主同意,学校很难开展进一步处理工作。
注:南开大学西区公寓西侧围墙边的1200多辆报废车,这只是一年的数量。
注:天南大联合研究大厦东侧,天大校园里的小型报废自行车堆放点。
对于报废车的“清缴”,天大、南大的做法很类似。每年学校会定期进行公示,回收报废车辆后限期认领,超期后再集中处理。尽管清理工作年复一年在继续,可校园内的破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他山之石:智能公共自行车
去年11月份,天津大学正式启用了校园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以期解决令全国高校都头疼的“自行车顽疾”。
先两年前,天大就尝试将100辆款式、颜色一样且拥有较好编号的自行车免费发放给学生。试验结果是,如今这些自行车早已在校园销声匿迹。
2014级新生入学后,天大开始试推行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采取有偿租赁的使用方式。校内设有22个租车点,范围覆盖了宿舍、食堂、教学楼、体育场等区域。
每辆自行车单独配置锁车器和读卡器,租赁费为每20分钟3角钱,由公司收取。每学期累计使用超过75元,该学生在该学期内可无限免费使用自行车。
频繁丢车的难题,智能自行车似乎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注:一边崭新的智能自行车,还没有赶跑另一边破旧的报废车。
频繁丢车的难题,智能自行车似乎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但每年成百上千、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僵尸自行车,还在校园各处涌现,不知从何处来,更不知该去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