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林单丹 “村里的道路虽窄,但将开出较先进的体检服务车。”高校出高端设计、村企出娴熟技术、政府搭建广阔平台,在东丽区赵北村“产学研”结合的项目落地开花。这个围绕着汽车加工制造发展了20余年的村落里,企业们逐渐开始转型升级。高端定制的特种服务汽车,将从这里从“理念”变为现实。
“我们做汽车加工行业已经20多年,行业里口碑有、技术有、产品质量有,但就是没有品牌价值。”天津市轶超金属结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驰坦言。像这个村里很多企业一样,创始人张云驰也是土生土长的东丽区赵北村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村里逐渐形成了围绕汽车加工制造的多个企业集群。但这些小微企业多数粗犷发展,只能承接小型加工业务。张云驰介绍,经东丽区科委相关部门引荐,企业与陕西科技大学达成合作后,产品的外形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在我们也是有设计的企业了,产品拿出来,合作企业一看就知道是有实力上档次的公司。”
日前,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将研究生实践基地落户东丽区赵北村,未来从事工业设计的研究生们将为这里带来高端的产品设计理念。“我们今年就将有几位研究生过来,和轶超公司合作制作一款高端的体检服务车。”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伟伟介绍,学院在轶超公司建立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可容纳十余位研究生一同进行研发设计。基地既可以为轶超这样的小微制造企业提供高端设计方案,也能从这些成熟的制造企业中获得“纸上设计”变为产品的实践经验。“多种类的节能汽车、特种服务型汽车,通过我们的设计和企业的加工都能得以实现。目前,我们共同研发制作的产品,就已被大型央企认可、采购。”王伟伟说。
政府搭建产学研平台,更为小微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多项通道。“缺技术的我们有专利综合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缺设备的我们有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缺资金的我们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东丽区科委陈承书副主任介绍,近年来,已有140家科研机构落户东丽区,该区也在积极推进本土企业与这些研发机构对接,产生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