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一青年溺亡凤凰水库;1日晚,另一青年在漳河水库溺水身亡。而这次,溺亡的青年是带着游泳圈下水游玩,不想还是出了事。事发后,经过16个小时的打捞,昨日上午11时许,该青年的遗体被找到。目前,该青年身份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青年殒命漳河水库
昨日,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一则信息:一青年在漳河水库溺亡,目前仍未被打捞上岸。请大家不要到水库游泳了,危险!
“7月30日晚有一青年在凤凰水库不幸溺亡,怎么又出了这样的事?”为核实事情真伪,记者致电漳河水陆派出所,据出警的漳河水陆派出所民警介绍,1日晚确有一青年溺亡,目前,遗体已被打捞上岸,身份有待核实。民警介绍,1日晚7时许,他们接到一女子报警称她的朋友在漳河水库溺水,不见踪影。
民警赶到现场了解到,当晚,该女子和溺水男子及另外一女性朋友来到漳河水库副坝附近水域游玩,他们不会游泳,还套着游泳圈。不多久,女子发现一同来的男同伴溺水,溺水位置距离岸边七八米。她大声呼救并报警。但男子很快沉了下去。

民警赶到现场后联系专业打捞队员前来救援。昨日11时,该男子被打捞上岸,因为溺水时间较长,该男子已无生命迹象。
家住漳河宏图社区的小王告诉记者,因为天气炎热,较近一段时间,每到傍晚时分,到漳河水库游泳的市民络绎不绝。“漳河水深,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只是想不到套着游泳圈结果……”谈及1日晚的溺亡事件,小王也感到惋惜。
套游泳圈游泳 悲剧也时有发生
记者查询发现,近年来,因为游泳圈意外破裂导致的溺亡事故时有发生。
2015年7月,石家庄日报报道,陈女士带3岁女儿去游泳馆游泳解暑。游泳过程中,陈女士发现女儿迅速往水底沉,而原本圆鼓鼓的游泳圈凹进去了一大块,幸亏陈女士反应及时,抓住了女儿。后检查发现,该游泳圈是“三无”产品。

2015年6月,福建省漳州几名男子相约到江边游泳,其中一名40岁男子郑某,突发意外溺亡。事发时,郑某正处在江的中间,离岸边已有二三十米,当时他的游泳圈突然破裂,不到2分钟便沉入水里。
2015年4月,广东省一名男子在珍珠湾附近海域游泳,遇到退潮后无法游回岸边。据了解,男子当天下海游泳,而后发现游泳圈漏气,想游回岸边,却被退潮的浪不断推向大海,一度体力透支,直到两小时后被同伴发现并报警,才幸免于难。
游泳圈卖得火 救生圈一般没人要
昨日傍晚,记者来到天鹅湖公园,发现多数下水游泳者都套着游泳圈。
“套上这个圈,就等于套保险了。”一位照顾孩子游泳的家长笑言。“这种游泳圈质量轻,表皮薄,如果刮到石头,表皮一破就完了!”当记者告知即使套着游泳圈也存在危险时,该家长摆手表示,不要紧,出不了事。

记者随后在附近的一家泳具用品店了解到,普通游泳圈价格在25元左右,材料多是内为压缩泡沫,外是一层塑料;而一个专业救生圈价格在100元左右,材料是聚氯乙烯等合成材料。“救生圈具有易抓握、抗压能力强等优点,但有点贵。”该店店主介绍,这种聚氯乙烯合成材料的救生圈可以在水库、大海等大型水域使用,危急时刻足以救命,是真正的“救命”圈,但因价格稍贵,卖不出去,一般人也不要它,而游泳圈价格便宜,买的人多。
有的游泳圈只能算玩具 应避免在深水区使用
市消防支队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游泳圈与救生圈执行的国家标准不一样,救生圈是起救生作用的,具有很多附属功能;而游泳圈被定义为水上玩具,执行的是玩具标准。
该工作人员强调:“塑料充气游泳圈只是水上充气玩具,不是救生圈,不能作为救生用具使用。”与真正的救生圈相比,这样的“玩具”游泳圈重量太轻,很难准确投掷;容易破损漏气,抗压能力很差,极易爆裂;塑料表面遇水湿滑,较难抓握。工作人员表示,游泳圈只能在水上休闲运动中起到一定的辅助或保护作用,但如果带到海域,水流压力过大,就会出现缓慢消气现象,安全问题更难保障。
“游泳圈并不是救生圈!”工作人员建议,到大型水域游泳较好选择救生圈,这样才安全。(记者 冯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