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天津日报记者 刘冬梅 走别人的路,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走出自己的路,方能占据“微笑曲线”两端,成为同行业中的“领跑者”。从老企业飞鸽自行车、百利锻压机,到科技小巨人卓朗科技、红日药业,这些企业的发展经历无不印证这样一个真谛:一个企业的兴衰,往往取决于面对机遇的抉择,而蕴含于这些抉择中的基因,就是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改革的方法论。一项核心技术可以激活重塑企业、改变发展格局,一项发明创造可以培育新的需求、催生新的市场。仔细探寻成功企业背后的发展奥秘,无处不体现着创新的强烈冲动,闪烁着创新的思想火花,蕴含着创新的无畏勇气。可以说,只有让创新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才能够以求新求变的活力冲破守成的惰性,闯出一片崭新天地。而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就是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蝶变。
这个“变”,是体制机制之变,思想观念之变。在实现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进程中,企业无疑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只有敢于“变”、善于“变”,才能当好这个主体。特别是对老企业来说,一旦内部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习惯于老产业、老产品、老用户、老路子,“两耳不闻天下事,关起门来过日子”,其结果必然是日子越过越难过。把握好这个“变”,“主动性”是一个关键词。如果不情不愿地去“变”,这样的创新往往是形式上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取得突破。只有解决了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了安于现状的思想根源问题,才能真正抓住抓牢创新这个“牛鼻子”。
这个“变”,是激活全盘之变,突破瓶颈之变。有人说,一只蛋从外向内打破是煎蛋,从内向外打破飞出来的可能就是金孔雀。由此可见,识变、应变、求变,就要有重塑自己的勇气。墨守成规是较容易的选择,风险小、安全性高,而发展机遇可能就在这种态度中擦肩而过。因此,既然“变”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就要敢于去“创”,敢于去“闯”,以符合科学规律为基础,敢于挑战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坚信自己能够做成。很多成功企业之所以可以突破瓶颈、发展壮大,正是通过创新和坚持,将“不可能”变为“我能够”。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这是一种根本上的改变。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着释放改革创新活力,这个时代的万千精彩,将与我们携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