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张平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严打“医闹”。《方案》特别明确,公安机关要选派优秀民警和辅警进驻医疗机构,加强对医疗机构安全工作指导。对正在实施伤害医务人员行为的,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必要时依法使用武器、警械。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在一些地方不时上演。广东一口腔科医生被砍30多刀不幸辞世,嘉兴一男子持刀刺伤门诊医生,广西一女护士被打伤……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其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情况。应该说,医闹的成因是复杂的。看病不易,紧俏的医疗资源让医患关系跟着紧张起来,一些患者及家属在诊治过程中情绪本就激动易怒,再加上对医疗技术期望过高,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就开始不理智了。而一些医院对医闹“息事宁人”的消极态度,使“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的暴力逻辑有了生存空间,尝到甜头之后的“医闹”现象尤其是职业医闹愈演愈烈,以闹牟利更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
此前,国家卫计委等四部门发布“双不”规定,即“医疗责任未认定前,医疗机构不得赔钱息事”“滋事扰序人员未得到制止之前,公安机关不得对案件进行调解”,对医闹行为起到一定遏制。此次九部门的专项行动可以说是对医闹打击的持续发力。派民警进驻医疗机构、严惩涉医违法犯罪、对医闹给予曝光等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无论是对执法者快速反应、积极处置的要求,还是警医联动的介入,以及对伤医行为的严厉惩处,都彰显了整治医闹的力度与决心。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更是法治社会,即便出现医疗纠纷,也不应诉诸暴力。事实上,医闹行为不仅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影响其他患者就医,更给医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如果医生为了自保,对复杂的疾病能躲就躲,有风险的治疗能避就避,“寒蝉效应”一旦在心中形成,受损的无疑是患者的健康,当医疗领域被贴上“高危”的职业标签时,威胁的将是整个医疗行业的未来。从这个层面看,和谐的医疗环境,有序的医疗发展,容不得医闹的胡闹。
出现医疗纠纷,就应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之道,任何理由都不是暴力伤医的借口。谁也不愿看到医疗意外,而不问青红皂白选择暴力并无益于责任厘清,其结果只会酿成更多的悲剧,这也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处理医患纠纷,抑或协商调解,抑或提起诉讼,要的是法治思维,不是暴力逻辑。严打医闹,是对医患关系的维护,也是对自身权益的较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