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代廉吏于成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20年东坡赤壁中的于公祠(红圈处) 学者王琳祥接受记者采访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叶建鹏/文 周巍/摄)在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清代廉吏于成龙再次成为主角。 打了很多老虎的中纪委,也倍加推崇于成龙。 于成龙于是成为中国反腐风暴下的先进分子

    

一代廉吏于成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20年东坡赤壁中的于公祠(红圈处)

一代廉吏于成龙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者王琳祥接受记者采访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叶建鹏/文 周巍/摄) 在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清代廉吏成龙再次成为主角。
  打了很多“老虎”的中纪委,也倍加推崇于成龙。
  于成龙于是成为中国反腐风暴下的“先进分子”。
  那么,于成龙23年的仕途,到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耐得住清苦是清廉的保障
    
  “清廉”是于成龙较突出的品质。
  我们有些官员,在仕途的某个阶段,也能做到清廉。但是,较终蜕变成“老虎”或“苍蝇”,这既令人痛恨,也令人痛心。
  我们来看看于成龙:仕途的站是广西罗城知县。
  他从山西吕梁的家赴任时,没有带上照顾他的老婆,也没有带上正在找工作的儿子,而是带了几件换洗衣服和一张任职文书。
  罗城是个什么地方呢?当时全国较贫穷且较混乱的地方之一,可以用群山包围、瘴疠横行、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几个词来形容。
  于成龙白天跳进水沟里,带领逃荒的人开荒种地;晚上住进毛草搭盖的县衙里,“家”徒四壁。
  不再挨饿的难民,把开荒出来的土豆、红薯送给于成龙吃,没有要。
  于成龙自己在县衙边的荒地种出一些土豆和红薯,他早上啃土豆、中午啃红薯、晚上接着啃土豆……周而复始。
  其仕途的较后一站是两江总督。
  两江地区是当时全国较富庶的地方。
  于成龙因病,死在两江总督的任上。
  他的同僚和百姓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只找到几斤米、几个装腌菜的坛子、几件换洗衣服。
  先后在7个地方任职,并且都是实权的于成龙,就没有人向他行贿吗?
  有,当然有。
  在于成龙任福建按察使的时候,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为了多买多卖,向于成龙送来一提海鲜,他没有要。
  商人以为于成龙嫌少了,就送来一箱珍珠,于成龙还是没有要。
  商人于是送来一箱黄金,于成龙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愤怒,大声斥责商人。
  于成龙这么清廉,是装出来的吗?
  在他死后20年,康熙皇帝到两江地区视察,当地官员和百姓依然传颂着他的清廉事迹。
  人死这么多年了,还没有人提出异议,足可见他是真正的清廉。
  今天,我们不想简单地整理于成龙的清廉事迹,而是探讨他为什么能真正地清廉。
  从他的仕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耐得住清苦。
  “耐得住清苦”是清廉的保障。
  如果耐不住清苦,清廉也只会昙花一现。
  “耐得住清苦”,不是说我们的官员要甘于贫穷,而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节俭再节俭。
  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

  启示二:为民办实事才能赢得百姓尊重
    
  于成龙刚到直隶任巡抚时,就有百姓向他反映:田地被洪水冲毁了,还要上交公粮。
  于成龙于是穿着草鞋,戴着草帽,顶着太阳,一个县一个县地暗访。
  经过一个多月的暗访,他发现,各地知县为了完成政绩考核,照收荒地公粮;而荒地百姓根本承受不了这个负担。
  他就向户部痛陈“包纳荒粮”的弊端,请求免除荒地百姓的赋税。
  户部就以“历年钱粮俱系报完,不系未完拖欠”为由驳回。
  于龙成于是措词更加激烈地称“此数处之荒粮一日不除,则数处之民生一日不遂”。
  他这样做,是顶着很大风险的:户部是中央部门,他违背中央部门的意愿,还想不想继续混下去?
  然而,他根本不怕这个。
  他觉得,为民办实事才是为官之道。
  后来,在他的坚持下,清廷免除了直隶省180000多亩荒地的赋税。
  于成龙为民办实事的为官之道,与我们正在践行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不是高度契合吗?
  这样的为官之道,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于成龙刚到福建任按察使时,就听说1000多个渔民涉嫌通敌,被关在大牢。
  当时,清廷为了抵挡台湾郑氏,实行海禁。
  于成龙急忙翻阅案卷,直至夜深人静。
  随后,他化装成渔民,与其他渔民一起出海。
  一系列的调查下来,于成龙认定当地某些官员为了完成任务,把真正出海捕鱼的渔民错抓、错判。
  随后,经他重审,这1000多名渔民都无罪释放回家了。
  他为民办实事的为官之道,有了收获:每一任上,百姓都安居乐业,百业都欣欣向荣。
  他为民办实事的为官之道,还有其他收获:每一任上,都被清廷提拔;每一次离任,都有百姓夹道送别;还在世时,就有百姓给他建生祠。
  “建生祠”是封建时代对一个官员的较高褒奖,就连誓死抗金、保家卫国的岳飞都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
  现在,我们坚决反对建生祠等封建行为,但是于成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容置疑的——只有为民办实事,才能赢得百姓的尊重。  

  启示三:工作方式要创新
    
  于成龙到黄州府任同知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麻城一带匪患猖獗。
  驻守黄州府的清军多次强行进攻匪窝东山,不但没有攻破,反而激起匪寇们更为顽强地抵抗。
  不久,举兵谋反的吴三桂,派人联络东山匪首。
  他们即将形成统一战线,危害民生。
  于成龙得知这个情况后,脱掉官袍,穿上麻城一带农民经常穿的汗衫,往东山上爬。
  “你一个人孤身前往,是很危险的。”他的下属连忙提醒。
  他说,强攻不行,要智取。
  随后,他钻进匪窝,表明身份,劝说大家下山回家。
  匪首不但不投降,还想杀掉于成龙。
  于成龙当即撒了一个谎:全省较先进的“红衣大炮”集结在山下,只要他一个时辰没有下山,东山就会被炸为平地。
  其他匪寇大多想下山回家,但担心于成龙秋后算账。
  于成龙当即保证,定会安顿好他们的生活。
  匪寇看到于成龙一副农民模样,加上之前听说于成龙是个清官,就纷纷下山回家了。
  而匪首,被赶来的清军抓住。
  根据于成龙的指示,匪首被斩掉。
  于成龙也兑换了他的承诺:带领下山回家的“匪寇”耕田耙地,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样的结果,不但消除了匪患、瓦解了叛军统一战线,还极大地改善了民生。
  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这就是于成龙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这个启示,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于成龙刚到四川合州任职时,合州因明末清初的连年征战,大批居民在外逃亡,而留下大量良田,没人耕种。
  良田荒芜了,多可惜啊!
  于成龙于是拟定一个政策:欢迎路过合州的人,耕种这些良田,这些良田一经耕种,就是新的主人的财产。
  这个政策,就是“禁止原主认业”。
  但是,当时全国的规定是,“原主认业”。
  于成龙创新这个规定,而推出新的政策。
  不到3年,合州成为四川人口增长较快、赋税上交较多的州之一。
  15年后,认识到这个政策好处的清廷,正式颁布诏书,“禁止原主认业”。
  也就是说,于成龙的创新,在全国得到推广。
  现在,我们有的官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只要一下子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就怪“工作太难做了”、“百姓越来越不好说话了”。
  其实,是这样的吗?
  显然不是。
  这类官员的工作方式,应像于成龙一样创新。
  当然,这里的创新,是指创新精神,而不是具体的创新内容。毕竟,时代不同了。  

#p#分页标题#e#

  启示四:不要急功近利
  
  于成龙的仕途,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他刚当官时,已经44岁。
  44岁,不管是清代还是现在,都是尴尬的年龄。
  但是,于成龙从尴尬的年龄起步,干出了不尴尬的伟业。
  现在,我们有的中年官员觉得自己资历深、贡献大,而没有得到提拔,就心生不满;同时,觉得自己的仕途快到点了,就心灰意冷。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
  从于成龙的仕途中,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怀着为民办实事的为官之道、不断创新的精神、耐得住清苦的素养,就能干出一番伟业。
  这种伟业,人民会记在心头。
  于成龙的仕途,还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学历很低”。
  他是会试副榜贡生,相当于现在考全日制大学没考上,成了继续教育学院的自考生。
  他就是在这么低的学历下,干出成功的事业。
  现在,我们有的官员觉得自己学历低,在仕途竞争中没有优势,而忐忑不安。
  其实,这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现行官员考核中,学历仅仅是其中一个条件,并不是较重要的条件。
  较重要的条件,还是德、能、勤、绩、廉俱佳。
  于成龙无疑是德、能、勤、绩、廉俱佳的典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2427/
1
上一篇黄石港区“四千工程”启动
下一篇 王华南:被《联合早报》关注的狮城创业者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