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手书春联 记忆民俗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过年贴春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习俗,但从多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新世纪开启十多年来,传统的手书春联逐渐被现代印刷春联所取代,手书春联的覆盖率平均每年要下降5%左右。如此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是否再过一二十年手书春联完全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张平  过年贴春联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间习俗,但从多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新世纪开启十多年来,传统的手书春联逐渐被现代印刷春联所取代,手书春联的覆盖率平均每年要下降5%左右。如此情况,着实令人担忧:是否再过一二十年手书春联完全被印刷春联取代?

  过了腊八就是年,羊年春节日益临近,包饺子、贴春联、团圆饭,在中国人眼中,没有这几样算不得过年。春联作为一项民俗文化,起源于“桃符”,意在避邪驱灾的桃木板。五代时期,有人在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给桃符赋予祈福、祝愿的新意,早期的春联应运而生,“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除夕张贴春联的习俗,沿袭至今。

  裁剪对纸,挥毫泼墨,工整的对仗,用字的考究,承载着传统的笔意墨香,享受着创作的美感。人们曾经为挑选一副称心的春联大费头脑;一些文人借书写春联之机,转一转文采,甚至一些富庶人家,购买楹联佳作不仅可以装潢“门面”,还能附庸风雅,炫耀一番。无论初衷怎样,一副好春联,书法精湛,妙语连珠,意境悠远,兼具欣赏性和艺术性,烘托节日氛围之余,也彰显了主人家的品位。

  如今,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26个字母逐步取代笔墨纸砚,手书春联不仅遭遇着技艺失传的尴尬,还有印刷技术的侵袭。一些年轻人有了键盘,拿起笔就忘字,书法技艺更是“捉襟见肘”。在赚快钱的模式下,人工手写远远落后于机器印制,手书春联在市场的浪潮中难免饱受冲击。印刷春联不仅冲击着手书春联的市场,还阻塞了其个性化的创作之路。千篇一律的内容,大规模印制也夺走了撰写、品评春联的乐趣。

  印刷春联粉墨登场,手书春联淡出舞台,对多数人来说,被动接受恐怕是无奈的选择。印刷春联或许制作精美,工艺优良,但毫无新意的内容犹如火爆一时的拜年短信,当各种“大发财源”的群发信息席卷而至,雷同的套话充斥屏幕时,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真情实感,人们往往只会倍感乏味,也少了些过年应有的味儿。手书春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弘扬手书春联,在加强书法教育之余,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大家挥毫写春联,拾起手书春联的热情,守护流传千载的技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2170/
1
上一篇评论:开奖延迟 补救不能延迟
下一篇 评论:养孩子讲究“质”还是“量”?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