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邓晶龙 要说这两天的新闻热词,高铁算一个。两条新闻不约而同地证明了高速铁路是如何深远地影响着今日中国——前天,当世界上大多数高铁还在亏损时,京沪高铁运营三年就宣告盈利;昨天,新华社记者调查了高铁设站“争路”现象,各地为了争取高铁过自家门口而花样频出……
别看高铁现在是个香饽饽,一开始可并不受欢迎。建设周期长、成本高,需大量征地,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影响,这些都让人对高铁有疑虑,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不愿“被高铁”。可是,随着京津城际特别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的开通,一日千里的高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习惯,更带动了沿途各城市的发展。结果,搭上“高铁经济”的城市手舞足蹈,没搭上的难免后悔不已。据报道,京津城际高铁修建时,毗邻北京的廊坊市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设站,待高铁开通后,当地才认识到“高铁经济快车”的机遇。所以,在随后的京沪高铁建设中,廊坊倾全力支持,紧紧抓住了高铁带来的发展红利。
正是看到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各地政府和百姓一起从“被高铁”变为“抢高铁”,有的相邻县市,“称兄道弟”多少年,为了高铁“反目成仇”,从官方到民间舆论全面PK。仅见诸报端的就有河南邓州和新野的郑万铁路争夺战,湖南邵阳、娄底的沪昆高铁争夺战等。邵阳因为错过了湘黔铁路、枝柳铁路,交通区位条件急剧变差,成为湖南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一。邵阳争夺高铁的心情迫切,甚至十万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
争夺高铁固然是好事,可一些地方不仅全民动员,还“暗战”不已——你打悲情牌,我打优势牌;你请求领导支持,我出动专家论证……变味的争夺战,不仅影响了兄弟县市的感情,也扰乱了高铁的规划。像有的高铁站虽设在某市,但实际上位于市辖某县,到该市的群众下了高铁还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市区,如此设站就是因为该县的“人脉”强过了市里。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高铁时代显然刚开始。如何避免今后新建高铁再为“争路”“暗战”所扰?依法科学规划,公开征求意见,应该是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高铁项目如何规划选址,应有完备的体系、程序设计和明确的法律依据。
同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地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生需要等因素考量,要兼顾运营后的短期利益和长远的引领效应。
较后,从立项到规划,应该贯彻阳光公开的原则,公示规划方案,征求公众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不被各种盘外招的“暗战”裹挟,让高铁真正便民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