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电影 你要变成“视觉控”吗?

我执拗地相信一种传统观念:电影应该是一种综合艺术……终究是要靠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来打动人,不是单纯的视觉刺激。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作为《指环王》系列的前传,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将于1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引人注目的是,《

    我执拗地相信一种传统观念:电影应该是一种综合艺术……终究是要靠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来打动人,不是单纯的视觉刺激。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韩晓波  作为《指环王》系列的前传,电影《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将于1月23日在中国内地公映。引人注目的是,《霍比特人》系列采用了每秒48帧的技术来拍摄和放映。这本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不过,48帧技术却引起了争议。有人说,它太流畅,有些不像电影了。

  那么,48帧到底好不好呢?

  电影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伟大的发明。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巧妙地利用了人的神经系统一种很特别的“短处”——视觉暂留,就是人眼看到外界一幅画面以后把它传递到大脑形成人脑中的影像,这个影像要停留不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才能换下一幅。之所以说这是个短处,其实就等于说人脑对光信号的处理速度不够快。电影却恰好利用了这个短处,以较高的频率让人眼看一幅接一幅的画面,每幅画面相差不大,这样一来,人眼就形成了一种错觉,以为看到的是连续的运动变化。每一秒钟发出多少幅画面,这个参数有个专有名词叫帧频(国内有的译法把它叫帧率),所谓24帧就是每秒钟播放或者拍摄24幅画面。对于人眼将近0.1秒的视觉暂留来说,24帧已经足够,让人看不出画面的跳动。人眼的这种特点甚至被电灯所利用——电灯的灯光其实并不是稳定的,而是一闪一闪的,因为交流电的频率是50赫兹,所以灯光从较亮变到较暗再回到原来的亮度,一秒钟内要经历100次,人眼感觉不出来。

  帧频的变化,在历史上是有一个演化过程的。我们看一些很老旧的黑白纪录片,有时会发现上边的人走路是一跳一跳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帧频比较低,每秒钟16格甚至12格。低帧频就意味着低成本,节省胶片。这是默片时代的情况。后来发展出了有声电影,音频信号也是记录在35毫米胶片上的,可是人的耳朵并不存在什么听觉暂留,如果帧频低于24,音乐就没法听了,于是所有的电影厂商达成一致意见,形成了标准,从此电影被称为“24帧艺术”,一直延续到现在。

  48帧电影出来了,首先它的成本会大幅上升,然后,画质也会有一定的提升,主要是在那些高速运动的画面上,闪烁感会减少,这也正是有些影迷大喊“不像电影了”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了,人们对画质和音质等感官刺激方面的要求随之提高,并且走向奢侈,这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本文较关心的还不是这些。

  有一次看电视,上边有一位电影导演正在大放厥词,说什么电影的真谛就是要追求视觉画面的震撼刺激,还说“那些靠大量台词吸引观众的,是广播剧式的电影”,露出满脸的不屑。我较担忧的就是这一点——难道人们以后看电影就为看那些炫目的光电效果了吗?电影真的要变成“视觉控”了吗?

  不,我执拗地相信一种传统观念:电影应该是一种综合艺术,综合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摄影等艺术形式,同时包括基于电脑等相关设备的全部艺术化了的技术手段。电影终究是要靠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来打动人,不是单纯的视觉刺激。追求视觉刺激只是好莱坞一部分电影人的追求,并不代表好莱坞的全部,更不代表欧洲、印度、日本、中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电影艺术潮流。相应的,服务于视觉刺激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也不应喧宾夺主,成为反制电影艺术的“阀门”。不然的话,那可真的就又成为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11426/
1
上一篇评论:庞麦郎与刘三
下一篇 评论:“铁老大”服务应“再拼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