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苑冰 就在国内乳业市场逐步走出三聚氰胺事件阴影的时候,一场“倒奶杀牛”的行业危机再度将市场平衡打破。日前,就在部分省市奶农和奶企之间达成收购协议的同时,广东再现倒奶现象,一些乳企也拒绝续签收奶合同。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倒奶”事件可谓是国内乳业行业转型发展阵痛期的表现,在政府和企业积极有效的措施下,养殖散户的合法正当利益也将得到有力的保障和维护。
“倒奶杀牛”现象陆续获解决
自今年年初山东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曝光以来,国内多个地区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频频传出。就在部分地区奶企和收购商陆续达成收购牛奶协议的时候,有媒体爆出,广东省仍存在倒奶现象,而佛山市三水区的乳企和养殖场(户)之间正在积极协调中,存在“卖奶难”甚至倒奶现象的主要为惠州市博罗县小规模养殖场(户)或养殖小区。至记者截稿时,广东省农业厅已派出多个检查指导工作组,分赴惠州和佛山等重点地区开展生鲜奶购销检查指导工作,广州市奶牛养殖场(户)与乳品生产企业均已达成了购销意向,已没有再发生奶农倒奶现象。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7月底的平均奶价已降跌至3.99元/公斤;9月中旬,山东、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奶价已跌至3.4~3.5元/公斤,散户奶价更是跌至2.5元/公斤。在此背景下,奶农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产奶的牛每天吃掉饲料和草料的总价在43元左右,一头奶牛所产鲜奶一般是20公斤左右,鲜奶进入2014年11月份以来的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3.3元/公斤,这样一头牛一天的毛利是23元左右。但是刨除养乳牛的成本、人工成本、奶牛看病及配种成本,一头牛算下来每天的净利润10元左右,然而进入12月份后,鲜奶收购价格再度下滑,奶农陷入了每天都在亏损的被动局面。
就在有些地区出现“倒奶”现象的同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乳业发展总体平稳,对此,行业专家指出,伊利等乳业巨头均位于内蒙古,这些龙头乳企成为经济增长极,这些经济增长极产生的巨大极化效应,逐渐转变为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及其他产业发展。伊利等乳业巨头作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表现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现为扩散效应,即主要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内蒙古乳业发展中鲜有“倒奶”事件是因为这两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倒奶危机折射行业优胜劣汰
近年来,我国奶源生产出现奶荒、奶剩交替发生现象。2013年和2014年先后经历了奶源紧张、乳品企业争抢奶源、抬高奶价和奶源过剩、乳品企业压级压价、拒收限收的波动。奶业生产的波动起伏,既有进口鲜奶冲击的影响,也有奶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过程中对传统养殖户市场淘汰等因素的作用。
“从根本上说,‘倒奶杀牛’现象的发生,是一种市场竞争带来的转型期阵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拒收少部分奶农生产的原奶,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这些奶农损失了部分经济利益。在此背景下,以伊利为代表的国产乳业巨头不仅自己大力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还积极带动奶农从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的方向转变,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使不少奶牛养殖户发展成为标准化的家庭牧场。其中,截至2014年3月底,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在国内乳业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奶牛养殖和乳品生产行业进行了严格整顿。国内乳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乳业的整体发展形势是健康和向好的。”相关行业专家指出。
此外,行业整体提档升级的过程,也往往伴随着奶牛存栏数下降但牛奶产量增加的现象。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大型乳企的自有牧场建设目前已成规模,乳企对散户奶源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减少。这一现状,从相关企业发布的公开信息中也可得到印证,截至2014年3月底,乳业龙头伊利的奶源已大部分来自自建或合作牧场,规模化集中化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中达95%以上。“目前局部个别地区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现象,且在政府和企业积极有效的措施下,养殖散户的合法正当利益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和维护。”业内人士指出。
“倒奶杀牛”不因巴氏奶发展不足
在我国奶业朝向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落后产能必然遭遇淘汰。然而在这一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有观点称,“倒奶杀牛”的原因是巴氏奶的发展不足,“超高温灭菌乳(常温奶)营养留存不如巴氏奶,但是由于其可保存、易运输,在过去十余年间占领了市场。而巴氏奶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