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记者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获悉,该院正在打造“血液银行”,市民在体质健康之时,可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将其储存进医院。这种做法如同将钱存进银行一样,日后本人有急需时,可将储存的血液及制品回输给自己。据称,这在全国尚属首例。(1月15日《重庆晚报》)
天津网讯 评论员 罗志华 福建5岁女孩输血感染艾滋病的事,近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艾滋病的“窗口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输血染病的发生率虽不高,一旦发生却让人难以承受。在此背景下,“血液银行”的推出恰逢其时,相信很多人会对此感兴趣,看自己能不能加入进来,为健康增设一道屏障。
这种做法既富有想象,又具有可操作性。它不仅能够避开输血感染艾滋病、肝炎等疾病的风险,也可以降低输血反应、减少异体排斥。尤其当“血荒”发生时,“血液银行”就成了一个自救通道。可以说,参与“血液银行”就是购买了一份保险。
然而,“血液银行”也具有很大的弊端。血液长期保存的成本很高,这家医院推出的价格是,储存血量400毫升,一次收费1.5万元-2万元,800毫升的血液储存,需要花费3-4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很多人付不起,可能不是“土豪”不愿如此而为。
更重要的是,血液一旦与钱沾上边,就容易引发管理乱象,虽然给自己的血液付保管费并非直接买卖血液,但这种方式也存在溢出价格的风险,伤害到无偿献血的公益性。假如花钱保管别人的血,备自己不时之需,性质就会发生改变。
真实的潜力在于,“血液银行”这一理念,触及一些难以解决的医学难题。比如,Rh阴性血型(即“熊猫血”)是一种十分稀有的血型,这种血型的人一旦需要输血时,总会遇到很大麻烦。假如拥有“熊猫血”的人,能在健康时将自己的稀有血液储存起来,不仅自己的安全更有保障,有时还能惠及别人。“蚕豆病”患者也是如此,不发病时一切正常,一旦发病就可能要输血。很多类似的疾病,都可通过“血液银行”来降低风险。
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血液银行”存在的意义不大,但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却很管用,因此不妨告诉并鼓励他们以此来提高自身安全。同时,对于医疗行政部门和医院而言,与其在危重时刻想方设法寻找稀缺血液,不如增设这项服务,既解决了一些医疗难题,又惠及患者,还确保了无偿献血的公益属性,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