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王婷 让银行在发展线上业务时束手束脚的“面签”政策,不久后有望被“刷脸”所替代。近日,央行已开始就“远程开户”问题在银行业内征求意见,而业内亦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果“远程开户”得以“破冰”,银行经营对于网点分布的依赖将进一步下降,网络银行、直销银行的发展也会大大受益。
“面签”束缚线上业务
“我开通了网银,主要就是想要在家理财方便。可是没想到,以前没买过理财产品,次购买还必须要到银行网点去进行风险测评,本来是想省事的,结果还是没省了。”市民王先生抱怨说。
其实不仅是首次购买理财产品,根据目前的监管政策,市民要新开账户也需要“面签”。一些银行已经在网银上开通了在线申请信用卡的功能,但实际上,要真正申领到一张信用卡,市民至少还要到银行网点“露一面”。比如有的银行规定,如果市民在网上填写信用卡申请表,银行审核通过后,需要到银行网点去领卡;而如果市民是到银行网点当着理财经理的面填写的信用卡申请表,就可以选择由信用卡中心将卡片直接邮寄到家。
此外,也有市民反映通过网银申请信用卡,获批的几率较小。“有一次我通过网银申请了一张多币种信用卡,过了几天,银行发来信息,说我没有通过审核。我打电话向客服人员询问,客服建议我到网点填表再试一次。结果我在网点提交的申请表很快就通过了审核,拿到了信用卡。”市民李先生说。
去年,还有一些银行曾作出网售理财产品或者发行虚拟信用卡的尝试,却“不幸”被监管部门叫停,据业内分析,主要原因也是没有遵守“面签”的规定。
“远程开户”需可“自证”
现在,网络银行已经诞生,多家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直销银行业务,“面签”的老政策对银行发展的束缚越来越明显。近日,央行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银行远程开立账户提出了框架性意见。
征求意见稿要求,在远程银行客户身份识别上,开户银行应当承担客户识别的责任。银行应当通过安全的技术手段,运用政府部门的数据库、金融机构和其他的商业化数据库信息,通过信息交叉验证等方式建立安全可靠的远程开户客户有效身份识别机制,同时按照相关规定留存客户身份信息。
银行建立远程开立账户体系,还必须实施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自证。也就是说,银行首先要能证明自己用于远程开户的方法、设备和技术手段可以真实、完整、合规地识别客户身份,并且需要得到有关专业机构的认可,才能正式开展这项业务。取得客户信息后,要通过系统自动核对、电话回访、快递资料等方式与公安部的居民信息及以前客户在金融系统中留存的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同时还要通过一些交互方式,验证开户行为是否是客户的真实意愿。
“人脸识别”技术成熟
“不少机构对于人脸识别技术都有研究,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业内人士表示,“很多人站在一个大房间里,系统可以很快地捕捉每个人的面部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可以区别开来。从技术上来说,人脸识别比指纹识别更可靠。”
事实上,一些银行已经在远程办理业务方面做出了尝试,比如在天津,一些银行网点里已经布设了和ATM“长得差不多”的VTM。使用这种新型自助设备,市民站在摄像头前,可以与银行客服人员进行远程视频交流,并可办理以前在ATM上办理不了的一些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业务。
不过,对于VTM,一些市民还是感觉没有“方便到家”,因为VTM还是摆在银行网点里,要使用还是免不了要跑一趟。而许多市民心中的理想模式,是坐在家里的电脑前,甚至是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就能对着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远程办理银行业务,而这在未来央行放行“远程开户”业务后,有望成为现实。
发展不再依赖网点
有业内人士预言,“远程开户”放开以后,“远程签约”被放行也将是迟早的事。那样一来,银行未来发展对于网点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减弱,网点缺乏的中小银行也将迎来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远程签约时,银行可以通过客户实现留存的密码、U盾、动态密码器或者回答相关问题等方式,确认客户信息。”银行人士表示,“如果这项业务得以实现,此前被叫停的一些线上业务,比如虚拟信用卡、网销理财产品等,都有可能‘复活’。”
现在银行“试水”的直销银行业务,大多局限于线上存款和理财。等到远程开户和签约被放行,直销银行的存、贷、汇功能将更加全面,产品也会更加丰富。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网银或者手机银行办理银行业务。远程业务的放开,对于网点缺乏的中小银行,甚至不准备设置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利好,而对于地处偏僻、银行服务“鞭长莫及”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