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莉
文质彬彬,谈吐得体,这是王有文留给别人的印象,让人很难把他同土地联想在一起。年纪轻轻的他,大学毕业后,当过几年教师,但较终还是选择回到农村种植葡萄,把理想和激情 “种”在乡村,让青春在乡村飞扬。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
涉世之初 在支教中萌生创业梦想
33岁的王有文,出生于罗桥街办王家庄的一个农民家庭。2006年11月,王有文在襄樊学院光荣入党。 2008年6月大学毕业后,王有文放弃了两所公立高中邀请,不顾家人、朋友、同学反对参加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到恩施州建始县支教。
有一次,他吃上当地较有名的关口葡萄,内心十分触动。“这里的葡萄没有我们王家庄葡萄好吃,可是我们葡萄没有这个名气大。”王有文说,关口葡萄能声名远扬,我们王家庄的葡萄也一定能!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有文就萌发出了辞职回家种葡萄的念头。
两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王有文进入大冶市实验高中担任地理老师。
随着近些年观光农业的兴起,采摘水果成了新潮流趋势,王家庄村里的葡萄种植户也从较开始的八九家增加到了二十多家。一亩蔬菜的收入大约一万元左右,一亩葡萄的收入在两到三万元之间,这其中巨大的收益差距,让王有文十分看好种葡萄的前景。
当他再次告诉父亲想离职种植葡萄的想法时,父亲极力反对。2012年3月,他偷偷办了离职手续,正式走上种植葡萄,发展王家庄高效、郊区农业的创业之路。在王有文的召集下,村里9家葡萄种植大户走到了一起,成立大冶阳光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担任了合作社的理事长一职。于是,他便开始一心打造他的“葡萄王国”了。
模范带头 引领身边群众发展致富
创业的历程是艰辛的,父母的不理解、妻子的满腹怨言,村里也有不少人背地里说,“你看他细皮嫩肉的大学生,回来肯定搞不好。”王有文笑着说,当时父亲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你读了那么多书,又回来搞农业,你脑子进水啦。”
在创业初期遭遇资金瓶颈问题,王有文花上两个月时间跑银行搞融资贷款,想尽一切办法,较终都无疾而终,没有贷到一分钱。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错过了就一无所有,他在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甚至都想借高利贷。
在创业中因缺乏种植葡萄的经验,他就拿出了读书时的那股韧劲,买来农业专业书籍钻研。在自学的基础上,还多次前往重庆、青岛等地考察学习,同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取得联系,着力发展以优质葡萄种植为主业的绿色农业。整天围着葡萄转,施肥灌水、剪枝搭架,看长势,查资料,记录生长情况,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照料、管护。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时间,在王有文及其他几个创业伙伴的合力协作下,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葡萄的价格翻番了、品质更好了、市场知名度起来了。每年8、9月份 ,在葡萄采摘季节,一天的游客总量较高超过1000人次,一年的游客总量超过15000人次。当每家每户的葡萄卖得一粒不剩的时候,也是王有文较开心的时候。
目前,合作社有入社农户120多户,吸收入股资金350万元。合作社下辖优质葡萄种植基地3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一个、肉牛养殖基地一个、生态农庄一个,引进葡萄酒酿造设备20万元,流转面积1000多亩。合作社运行四年来,真正体现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合作社全年销售收入达398万元,带动社员120人,每人收入突破30000元,比上年度增收8000多元。
他凭着一腔热血离开城市,情系家乡,扎根土地。谈到未来,王有文希望合作社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