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除 “暴”

[db:摘要]

  近日,四川达州高三毕业生小斯在高考后自杀。在遗书中,小斯自述,“父亲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
  少年情怀总是诗。可小斯的精神世界,似乎永远萦绕着噩梦。这一切,都缘于他有一个暴戾、严苛的父亲。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两种较重要的“养分”:一是尊重。即使是父母,也要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在增强,自尊心需要得到呵护,要尊重他的人格和他应享有的权利。而粗暴的棍棒教育,看似使孩子一时驯服,实则严重挫伤其自尊心,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消极效果;二是信心。孩子的自信不是骤然降临的,需要逐渐鼓励、引导,小斯的父母是怎样做的呢?有的月考前600名的同学会得到家长奖励,而考了73名的小斯却遭到父亲的奚落,在这样极端功利的苛求下,孩子的信心何来?
  小斯父亲这样的“粗人”绝非个别,这也是一些家庭教育的悲哀。信奉“严父出孝子”陈腐观念,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随意摆布者,仍大有人在。实际上,动辄打骂孩子,已涉嫌家庭暴力,有关方面应积极干预,通过对家长进行《反家庭暴力法》等法治宣传,加强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引导这类家长理性教子、科学育人。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命题,鲁迅早在近一百年前就已提出,只是到了今天,这个命题仍未过时,仍有待人们的回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790122/
1
上一篇园博会主展馆“园林艺术实物展”布展方案出炉 五大主题展品静候
下一篇 转型黄石,灵秀湖北——绿色引领未来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