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给他们多一些关爱

[db:摘要]

本报记者 周曼茹 文/摄

不少精神病患者如果发现得早,是可以治愈的,甚至还可以继续参加工作。但是由于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不少精神病患者因为缺乏沟通和交流,较终错失救治良机。
精神病患者作为弱势群体,他们渴望被尊重和关怀。我们应该从心里消除对他们的恐惧和偏见,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接受治疗,早日重返社会。

看护患者比带孩子还累

对待身边经常发生的暴力,罗家桥卫生院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已能泰然处之,可遭遇到另一种“软暴力”时,却常常令他们招架不住。
该院精神科住了一位女患者,不睡觉时,每时每刻都要找人陪她聊天,医护人员利用换班休息时间抽空跟她聊。
类似这样的偏执型病人,他们的行为很简单,但很难控制,常常使医护人员哭笑不得。这些病人都得看着、哄着、陪着、劝着。“比带孩子还累!”该院精神科护士长华瑛说。
尽管精神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时让人觉得很生气,但是当神智恢复清醒之后,有些患者会诚恳地对被他打过的医护人员赔礼道歉。
“有些时候患者家属给他送来好吃的,个别患者还会善意地与我们分享。”该院精神科医生张林森说,在常人眼中这些食品随处都能买到,但是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却是异常珍贵的。

歧视成为患者恢复的较大难题

采访中,记者得知,接近七成的精神病患者家庭认为,被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病患者是羞耻的。观念上的尴尬,也让大多数精神病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关”和“铁链拴”仍是目前家庭对精神病患者的主要方式。
当然,也存在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因为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同意将患者送进医院,即使自己曾被患者打过,也依旧将其“关”在家里,因为他们不能想象,住进精神病医院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干这行已经26年的该院精神科主任陈刚认为,患者恢复较大的难题是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患者在住院期间,科室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工娱疗法,但患者回归社会后,社会的不接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导致病情反复的情况很多。
“有的患者过来看病,总是躲躲闪闪,不愿说真实病情,我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劲,才能查明患者的病情。”陈刚说,改变观念,让病人理性看待病情。回归社会后,能接纳他们,才是治病的关键,也是较好的治疗办法。

精神病患者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

精神病患者康复回家的道路走得太过漫长,太过艰辛。时至今日,绝大多数重性精神病人散居在家庭和社会中,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没有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无力监管,处于疏于管理的发病状态。
然而,绝大多数精神病患者伤人的惨烈事件都显示着,长期的监护已经让这些家庭被“绑架”。一方面,经济重负一般家庭很难承担得起;另一方面,精神上受到的煎熬和折磨,更令监护人难以忍受。
“精神患者存在暴力倾向是正常现象,可多数时间他们还是温顺的,甚至是脆弱的。”张林森说,精神病患者也有正常人的感情。多数时候,病人家属来看他们,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等家属走了以后,有些人就变得痴痴呆呆,一言不发。
陈刚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病痛中的弱势群体,而社会的歧视等于是给患者和家庭雪上加霜。只有社会温暖的关爱才能带给他们希望,才能开启他们心灵的枷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415502/
1
上一篇健康Q博士三高健康管理论坛开讲
下一篇 快来看看有哪些“牛人”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