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读读《我们仨》 缅怀杨绛不必“刷”

评论:读读《我们仨》 缅怀杨绛不必“刷”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陈庆璞  杨绛老先生近日在京离世,虽病重消息已久,但百岁老人就此离去,仍不免令人唏嘘喟叹。微博、微信朋友圈,充满了各种纪念文字、表情,刷屏效应,一如当年大学校园里几乎人手一本《围城》与《我们仨》。

  或许是钱锺书和杨绛伉俪情深,在文化界有着太高的知名度,或许是当年一部《我们仨》平淡而温暖的文字太过入心,杨绛先生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追思和悼念。但在此之外,也不难发现,一部分人的文青、跟风病又犯了。不仅有伪造杨绛先生的鸡汤文在网间大肆流传,更有的唯恐不谈杨绛就落伍,朋友圈里的一句“才发现到现在只读过杨绛先生的一篇《荔枝蜜》”,更是以一种颇具喜感的形式暴露了自己的下限。

  正像不久前的科比退役,引发了太多人的文艺病,大家纷纷在朋友圈缅怀自己的青春,但一句:“愿××里没有伤痛,走好,科比!”不知是懵懂女球迷无意跟风所致,还是有好事者装疯卖傻编段子,总之,是以娱乐、戏谑的形式消解了科比退役新闻的严肃性。如今杨绛的离世也是这样,不管是井柏然的手写体伪造杨绛百年感言,还是那句神回复一般的《荔枝蜜》,都表明,消费新闻、消费名人在当下还是有着很深厚的市场的。

  陶渊明有诗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再辉煌的人生,再传奇的故事,在远距离被观察审视时,也抽离了具体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对当事者保持适当的尊敬乃至敬畏之心,就很容易流于娱乐化。当逝者家人还沉浸在悲痛中时,对逝者的褒贬臧否就纷至沓来,这样真的好么?退一步讲,盖棺论定,人的一生,生前身后,总免不了各种议论,但是借着名人离世而沽名钓誉,又有何意义?更多的是第三种,消费名人、消费热点,变着法吸引眼球,这样刷出的存在感,不是很廉价吗?

  当今,随着移动网络的发达,公众参与的即时化和海量化,使社会焦点事件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即我们常说的“被玩坏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事件,哪怕是严肃庄重的,甚至是应当敬畏三分的死生之事,都被人拿来过度加工和炒作。不管是微博、微信号的借此营销,还是个人别有用心的博取眼球,总之是利用焦点事件刷自己的存在感。对这类行为,大多数难以从法律层面界定性质或责任,但正所谓“众口铄金”,不仅会对当事者家人或利益相关者造成困扰,实质上产生的也大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资讯垃圾。具体到杨绛先生,对公众来讲,较好的缅怀方式,或许是静下心来,远离朋友圈的喧嚣,细细品读一下作者留下的文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326770/
1
上一篇评论:回答问题赚钱 知识变现还是昙花一现
下一篇 西青区:家兴里建"时间银行" 志愿服务可"存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