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隔代育儿改变了谁的生活?祖父母一代力不从心

女性家庭成员压力大 赵女士在孕期辞职,去年才重新找了一份旅游机构的文职工作,把两岁的儿子舟舟托付给姥姥、姥爷。暑期业务密集,她常常需要加班,有时到家已经是晚间八九点了。舟舟能跑能跳,姥姥、姥爷疲惫不堪,幸而此时爷爷发话了:送我这儿来! 每天

  女性家庭成员压力大  

  赵女士在孕期辞职,去年才重新找了一份旅游机构的文职工作,把两岁的儿子舟舟托付给姥姥、姥爷。暑期业务密集,她常常需要加班,有时到家已经是晚间八九点了。舟舟能跑能跳,姥姥、姥爷疲惫不堪,幸而此时爷爷发话了:送我这儿来!

  每天一送一接,赵女士能感觉到爷爷很兴奋,不是早早在楼下欢迎孙子,就是吵着要他们晚上多留一会儿;但奶奶的态度似乎有点淡漠,兴致也不高。她担心是自己疏忽,亏待了老人,就让丈夫给老两口送去生活补贴。爷爷却不高兴了,不仅当场拒绝,还教训起来:“我有退休工资,要你们的钱干嘛?我愿意给我孙子花(钱),谁管得着?”

  赵女士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从8月起还是把舟舟送交姥姥、姥爷照顾。舟舟一走,奶奶就病倒了。赵女士这才回忆起来,自己每次去接舟舟的时候,都是奶奶精疲力竭地追在舟舟身后照顾。听说,爷爷白天在书房的时间更多,只是很喜欢给舟舟买零食,愿意看舟舟吃东西。整个7月,奶奶又要带孩子,又要买菜做饭,还要抽时间打扫卫生、做家务,怎么可能不病倒呢?赵女士想着,还是让丈夫把生活补贴偷偷塞给舟舟的奶奶,算作对老人付出劳动的一点补偿。

  六成市民曾被“隔代抚养”

  本期“今晚调查”围绕“隔代育儿”话题展开调查,通过《中老年时报》微信公众号、腾讯大燕网、掌上天津App和问卷星网络渠道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14份,力求多角度了解受访者对都市家庭中广泛存在的隔代育儿现象的观点、体验与感受。

  受访者主体为19至59岁,占比超八成(80.36%),60岁以上人群占17.50%,18岁以下的仅占2.14%。其中已婚有子女但无孙辈的占61.79%;已婚有子女也有孙辈的占21.43%。在个人的成长经历中,39.29%的受访者从未接受过隔代抚养,42.85%的受访者曾偶尔或短期接受过隔代抚养,17.86%的受访者曾长期接受隔代抚养。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从自身经验的角度对隔代抚养有所了解,说明隔代育儿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长期存在,甚至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家庭教育模式。

  女性仍是“带娃”主力军

  隔代育儿的现象既然如此常见,那么,在受访者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由谁带更合适呢?调查结果是,赞同父母共同承担的超过五成(51.79%),赞同父母和(外)祖父母共同承担的占34.29%;其他方式占比均未超过一成。

  在实际的抚养教育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承担任务较重的家庭成员仍是孩子的母亲。隔代育儿所涉及的(外)祖父母中,则呈现出奶奶占比高于姥姥、而姥爷占比又高于爷爷的现象。爷爷和父亲作为孩子的“父系”亲属,反而被认为是倾注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的家庭成员,这或许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父系”亲属接触孩子的主观意愿、客观条件均有所不足。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父亲榜样”,更需要来自父亲的关怀、爱护与陪伴。

  祖父母一代力不从心

  在南开区某幼儿园执教的冯老师对于隔代育儿问题持“理解、但不鼓励”的态度。她班上一共有二十多个孩子,大部分时间能由父母接送的“不超过一只手”,其他孩子都是由老人接送。“老年人比较心疼孩子,喜欢拉着老师问长问短。不那么忙的时候,我也会和老人们聊聊天,发现其实老年人带孩子,并不像年轻人想象的那么心甘情愿。”很多老人都觉得体力不支,还有一些老人觉得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儿女的理解,同时老人们也善于自我安慰:儿女没个好脸儿就算了,(白)红眼儿跟我好!

  冯老师介绍说,幼儿园会有一些“家庭作业”是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帮孩子准备基础材料。如果是孩子的父母帮忙,那么做工就会比较细致,材料准备得也更齐全;如果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帮忙,由于老人眼花,很多细节都无法兼顾,又常常把老师的要求听错,准备的材料也往往是“驴唇不对马嘴”。

  令人忧心的亲子关系

  在探讨隔代育儿对年轻父母的影响时,46.96%的受访者首选“解决父母的后顾之忧,让父母能安心工作”,同时也有41.74%的受访者担心隔代育儿会“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隔阂”,占比较高的选项还包括“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压力”(32.61%)和“减轻育儿压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20.87%)。

  由此可见,由(外)祖父母协助父母照顾孩子,在给父母带来大量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亲子隔阂。55.65%的受访者认为隔代育儿对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6.52%的受访者认为存在严重影响,20.43%的受访者认为影响较小,只有7.4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

  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研究家庭教育近30年,她注意到:在中国社会,祖孙之情胜过亲子之情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很多家庭中,受现实因素制约,老年人仍将分担孙辈的日间照料责任。她强调:“老人带孩子是帮儿女‘减负’,应当是亲子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无论儿女工作负担多重、生活能力多差,他们都是抚养教育孩子的主角,老年人不该‘反客为主’。以免孩子亲情转移,与父母关系疏远。”

  加重了老人的负担

  隔代育儿不仅对孩子父母的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人的生活也产生了相应的作用。七成以上(72.61%)的受访者认为隔代育儿占用了老人的时间,增加了老人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49.13%的受访者认为隔代育儿会影响老人与儿女间的关系,产生更多代际间的矛盾;同时42.61%的受访者认为隔代育儿能增进祖孙间的感情,缓解老人的精神压力;30.87%的受访者认为隔代育儿能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充实。受访者关注负面影响高于正面影响,可见即便隔代育儿现象普遍存在,但其对老年人正常生活所造成的负担并不容忽视。

  抚养、照顾孩子,需要成年人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老年人的年纪增长,抚养孩子也会感到吃力。43.92%的受访者认为60岁以上的(外)祖父母抚养孩子会力不从心,14.35%的受访者认为所有老人抚养孩子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外)祖父母会随着年纪增长而越来越难以负担隔代育儿的任务。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社会平均初婚年龄不断延迟,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21岁到如今的27岁左右,也就意味着很多(外)祖父母想要在60岁以前完成隔代育儿,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如何应对育儿新需求

  “不支持”但却“难以抗拒”

  或许正是考虑到隔代育儿对父母和(外)祖父母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受访者在谈到对隔代育儿的态度时,“不支持”“坚决反对”的意见超过半数。

  为何人们的内心明明不支持,但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普遍遇到隔代育儿的现象呢?受访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没有时间或精力带孩子”占84.64%;“父母无法照顾周到、需要有人帮忙分担育儿工作”占38.21%;“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意愿强烈”占27.86%;“老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确保孩子的安全”占22.50%;“父母缺乏育儿经验、不想带孩子”占20.00%;“单亲家庭的孩子由老人照顾、可弥补家庭缺陷”占10.71%;而“信任老人的育儿经验和教育理念”仅占8.57%。大多数年轻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上一代,并非出于信任、崇拜而是出于不得已、无奈,自然会导致更多的教育理念方面的代际冲突。

  观念冲突带来新问题

  父母在面对隔代育儿问题时,较担心的往往是教育方法的缺陷。其中,“担心老人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任性、脆弱”占61.43%;“担心老人思想观念保守、约束孩子个性发展”占35.00%;“担心老人的生活圈窄、缺乏社交活动,影响孩子与人交往”占23.93%;此外,“担心两代人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影响代际关系”占46.79%。

  当不同代际之间产生教育观念冲突时,受访者家庭一般是如何处理的呢?按照各自的观念教育孩子占35.36%;尽量搁置冲突、回避这方面的矛盾占32.50%;参考教育专家的建议作出判断占26.79%;谁带孩子时间长、谁就说了算占23.57%;开会讨论、民主投票决定意见占15.00%;争执不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占14.64%;年长者拥有绝对的占11.43%。大部分家庭无法良好地处理两代人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冲突,“带孩子时间长”和“年长有”常常成为(外)祖父母的优势。

  关颖认为在“隔代育儿”家庭中,祖辈角色错位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她建议父母应该担负起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老年人在孙辈的抚育中应转变观念、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儿女实现优势互补,而不是盲目替代。

  父母需要社会的帮助

  在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今天,通过代际合作转移和分散抚养儿童的压力,这一做法不应成为育龄夫妻的唯一选择。为此,我们向受访者征询关于“社会能够为育龄夫妻提供哪些帮助”的意见时,占比超五成的意见分别是:保护职业女性的权利,占54.35%;减轻家庭育儿经济成本,占53.04%;增加婴幼儿托管资源,占52.61%。

  从长期效应来看,(外)祖父母不可能连续承担隔代育儿任务,一旦代际合作抚养模式终止,年轻的父母们就需要承担更重的家庭负担、经济压力、托管成本。只有社会给予其支持和帮助,相关部门出台有力的家庭政策,才能解放一些精疲力竭的(外)祖父母,消除育龄夫妻的育儿焦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30295/
1
上一篇天津中小学正式开学 开学第一课传递使命责任
下一篇 多部门多举措确保乙醇汽油用油安全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