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口帮扶 津昌情深

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天津援建进行时 天津北方网讯: 澜沧江水汹涌澎湃,横断山脉巍峨绵延,被誉为藏东明珠的昌都,在我市对口支援已24年之时,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津昌两地人民也结下深厚情谊,筑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共同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我市援藏

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天津援建进行时

  天津北方网讯:澜沧江水汹涌澎湃,横断山脉巍峨绵延,被誉为“藏东明珠”的昌都,在我市对口支援已24年之时,迸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津昌两地人民也结下深厚情谊,筑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共同谱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我市援藏工作已经取得多方面成果。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始终把对口援藏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坚持“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着力在惠及民生、脱贫攻坚、助推稳定、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援藏各项工作扎实落实,探索出资金援藏、智力援藏、产业援藏、干部援藏“四位一体”援藏模式,不断推动我市援藏工作向深度拓展。

  24年间,津昌两地实现高层互访30余次,先后选派八批649名干部赴藏工作,累计实施援藏项目210个,落实援藏资金和物资13.83亿元。“十三五”期间,根据我市“十三五”援藏规划及《援昌扶贫协议》,共安排援藏资金7.98亿元,援藏项目53项。截至目前,已拨付援藏资金4.07亿元,实施援藏项目29项,第八批163名援藏干部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助力昌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天津力量。

澜沧江天津广场

  落实对口援藏资金  实现区县结对帮扶

  “十三五”期间,我市规划内对口援藏项目主要有四大类,优先安排国家明确要求、受援地迫切需求的项目。2016年—2017年,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增效、农田水渠、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村民广场、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大力推进昌都市藏医院、职业技术学校提升改造以及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贡觉县的8个天津新村建设,确保80%以上的援藏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和农牧民倾斜,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加快补齐昌都农牧民群众急需的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突出民生短板,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市静海区、北辰区、宁河区、武清区统筹推进区县间结对帮扶工作,分别与昌都市卡若区、丁青县、贡觉县、江达县结成帮扶对子,并成立了由区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时间带队到对口县走访实地考察对接,签订了《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框架协议》,建立起长效帮扶机制。建立区级部门结对关系4个,乡镇结对关系4个,村结对关系2个,初步构建起多层全覆盖帮扶大格局。据了解,目前静海区对口帮扶的卡若区贫困发生率由15.3%降至0.08%,顺利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估考核,实现脱贫摘帽;武清区在整体帮扶江达县的同时,积极开拓天津销售窗口,将江达县重点扶贫项目“雪岩泉”引入我市,并同壳牌华北签订协议,包销万余件,占总产量的1/60,有效地扩大产品知名度,为打入京津冀大市场铺垫坚实基础;北辰区依托丁青县朗通新区建设,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棚户区改造安置点的同时,针对新区商业配套设施缺乏的突出问题,建设商业配套项目工程,为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宁河区2016年对口帮扶贡觉县以来,实现减贫2935人,2018年将通过提升改造和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现946户5296人脱贫。

天津援藏教师郭宗楠(左二)在讲课

  教师“一帮一、齐步走”  医生“小组团、大协作”

  扶贫先扶智。按照教育部关于“组团式”教育援藏要求,我市已选派165名教师赴昌都开展帮扶工作,同时安排资金8360万元支持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提升改造,落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中心校基础设施、校园附属工程和教辅用房建设。据接受帮扶地区学校反映,我市援藏教师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进昌都学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钻研教材教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当地80多位教师建立师徒关系,结成“一帮一、齐步走”对子;开展“示范课”“研究课”活动90余节次,使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特别是当地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同时,协调推动与天津7所学校建立姊妹校关系,优化当地人员配置,强化校际间的交流学访和网络互动,积极开展教科研合作等方面工作,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在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方面,深入实施“小组团、大协作”医疗援藏模式,安排规划外援藏资金7000万元,把昌都市藏医院打造成“以藏医为主,藏西医结合”的特色医院;支援重点科室提升诊疗技术,大力开展治疗技术革新升级;丁青县和江达县人民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二级医院的等级创建工作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开展,而由天津部分出资投建的贡觉县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一对一”培训医疗技术人员,致力于当地医护人员水平提高,共培训3000人次;深入乡镇开展多发病防治,大力实施西藏包虫病防治工作,圆满完成卫生援藏的调查任务,为当地下一步开展包虫病综合防治和健康教育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藏药材种植基地

在卡若区生态园村民多嘎(右)学习育苗技术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开展就业援助

  产业扶持是我市对口援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在产业帮扶上持续升级加力,发挥昌都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利用“津洽会”“藏博会”等平台,引导昌都招商引资项目与我市企业对接,促成天大求实、百米马(天津)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到昌都投资发展,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百米马集团与昌都市政府合资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津昌股份,目前已带动2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脱贫。

  为做好产业援藏工作,我市还组织召开“津昌两地‘携手奔小康’对口支援区县见面会”“津昌两地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和“津昌两地援藏扶贫工作对接会”,加大在津招商引资力度,瞄准昌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组织天津有关行业优势企业入藏精准对接,着力提升产业引进的水平。截至2017年11月,共引进明彪农业集团等项目8个,注册资金2.015亿元,总投资额超过25亿元。其中直接带动扶贫产业项目6个,共解决建档立卡户就业49户88人。

  除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精准引进优势企业能够解决昌都就业问题外,我市还直接开展就业援助。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加强劳务供需对接与合作,不断提升、拓宽贫困人群的就业能力和渠道。运用网络技术为昌都提供就业岗位等信息。每年面向昌都地区举办人力资源专场招聘会,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每年提供5个事业单位岗位。依托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开展就业供需信息对接。采取定向招聘+远程面试+订单式培训的形式,提高当地人外出务工的成功率。同时,结对帮扶区还积极开展劳务转移和就业培训。

达修天津新村

天津援藏医生石振华为病人诊疗

  统筹建设天津新村  探索党建助力脱贫

  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方面,天津在过去两年间共安排资金9324万元,用于统筹建设卡若区、江达县、丁青县、贡觉县的8个天津新村。按照“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思路,开展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工作,通过产业带动当地百姓增收,并重点围绕“特色产业致富、基层组织有力、文化生活富足、民族和睦稳定、环境优美宜居”五个方面,着力建设村级文化站、图书馆、活动室、警务站等配套设施。

  我市还安排党费支持昌都“一区三县”的10个高海拔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打造党员之家。探索党建促脱贫工作,研究制定了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对示范点党支部全方位开展党建、产业、就业等工作的指导和帮扶。实施乡村荣誉室创建工程。以卡若区达修天津新村为试点,在村委会建立荣誉室,展示村委会各项获奖荣誉证书、奖杯奖牌,布置村容村貌和百姓生活新旧对比照片墙,增加村民荣誉感和幸福感,让当地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这是从前不敢想的日子

  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一条条干净的道路,让家家户户都能出行方便;一辆辆私家车,彰显着人们的新生活……而这一切在两年前还只是个梦。6个原本分布在高山上的村落,因为我市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而聚集到一起,并拥有了一个新名字──达修天津新村。在这里,听到较多的一个词就是“方便”,包括基础设施、交通、工作、生活、办理各项事务等等,如今的生活被村民称为“从前不敢想的日子”。从山里走出来的,是生活,还有理念。因为交通条件有了飞跃,越来越多的村民可以不再只依靠种青稞挖虫草过活,干建筑跑运输成了他们新的收入来源。就连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开始对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新的规划。他们都坚信着“明天会更好”。

  米若天津新村和达修天津新村一样,也是由我市投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它的旁边,我市还援建了藏药材种植基地,在基地工作的村民有了固定收入,还可以拿土地租金,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日子过得很踏实。而且,新种植的藏药材将来销售出去,还会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他们干劲十足,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更好的生活。

  把老师的名字牢牢印在心里

  “他们很认真、很刻苦、很努力,即使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很薄弱,成绩还很不好,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对学习的热忱。”说起自己的藏族学生,作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师团成员,来自我市、现在江达县初级中学任教的5位援藏老师的想法高度一致。当亲眼看到了老师们口中的好学生,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对知识的渴求。课堂上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庞、一只只高举的手臂,还有对问题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说援藏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那么藏族学生们也同样带给他们很多惊喜和感动,让他们更有信心可以让这些学生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好。

  张军民、宣艳、姜晓妍、郭宗楠、吴海升,5位援藏老师的名字已经牢牢印在了藏族学生的心里。他们喜欢上老师们的课,他们喜欢围着老师们追问,他们也喜欢和老师们聊聊天、谈谈心,这种看似无条件信任的背后,不难想象倾注了老师们多少心血。因为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教研水平偏低,他们肩负着改善各种状况的重任;因为当地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他们要完成“一帮一、带徒弟”的任务;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校住宿,他们要充当“宿舍家长”,照顾学生们课堂以外的生活;因为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困难,他们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帮助;甚至因为学校没有后勤部门,他们还要自己粉刷校舍、修理课桌椅、维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事能够去做,因为他们都知道,扶贫先扶智,实现永久的脱贫,首先要从教育上切入,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让大家一起富起来

  今年5月,昌都市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园帮扶项目──卡若区现代农业生态园一期在卡若区卡若镇左巴村正式开工。到了6月,已经搭建起12座温室大棚,其中3座开始育苗。这个由我市静海区结合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对口帮扶项目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建成21座节能温室,且后续还将有二期工程,会形成涵盖农业种植、生态观光、水果采摘和技术培训等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对口帮扶项目的落地,不仅将极大地解决当地居民吃菜难的问题,还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促进农牧民增收。

  57岁的多嘎和妻子就是这个项目的首批受益者。他们现在都固定在生态园认真地工作着,一个月的收入差不多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更关键的是,因为从天津引进了科学种植技术,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到当地进行指导,像多嘎夫妇这样在大棚工作的人,已经懂得了很多专业知识。他们明白了当地的土壤虽然富含矿物质,但整体偏酸性,只有改良土壤,让酸碱度达到平衡,才能种植出多样的优质蔬菜水果;他们也知道了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靠自然的“恩赐”才能有饭吃的传统种植方式原来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而且收益会多得多。他们还有一个期盼,就是未来这些大棚成熟后,或会以联产承包的形式包给村民,在对口帮扶下继续增强种植技术、扩大种植品种,提高产值和收入,让他们的劳动更有积极性。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种苗,多嘎夫妇连眼神里都饱含笑意,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原来真的可以感染人,这是他们的希望,这是他们的未来。他们很愿意做个带头人,让大家一起富起来。(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摄影 蒲永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29272/
1
上一篇说好的大雨“跑偏”了 13日将迎入汛较强降水
下一篇 千余嘉宾齐聚津门,这场盛会与侨有关!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